【建文明城 做文明人】涵养文明风,处处好风景

近年来,鸡足山镇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和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抓手,以文明素养提升行动为主线,以文明实践温暖人心,以文化惠民滋养人心,以法治宣传深入人心,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大力提高乡村文明程度,让乡村发展彰显温度、充满活力、稳定有序,文明风尚蔚然成风,处处呈现美好风景。



走进鸡足山镇,随处可见的墙体彩绘映入眼帘。“移风易俗、厚养薄葬”“村规民约”“乡规民约”……青瓦白墙之间绘有移风易俗相关内容的墙体彩绘绵延几十米。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彩绘墙画,犹如一张张灵动的文明标签,自成一景,但又与周围融为一体,以润物细无声中不断滋养着群众的灵魂,融入群众的血液。
鸡足山镇坚持在营造精神文明建设浓厚氛围上下功夫,将精神文明建设与墙体彩绘有机融合,把墙体彩绘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为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了满满的文化底蕴。
在全镇范围内提倡孝亲敬老氛围,广泛开展“孝亲敬老好儿女”活动,常态化开展“九九敬老节”活动。在每年的重阳佳节,全镇会广泛组织孝亲敬老活动,开展孝亲敬老座谈会、组织文艺活动、孝亲敬老先进评选表彰,不断滋养孝德文化传承和发展,在全镇范围内这样的活动一直坚持了6年。在寺前村,还将孝亲敬老、爱国卫生和每月主题党日结合起来,实现月月都有敬老日。如今,鸡足山镇敬老爱老助老的氛围浓郁,每一位老人都能生活得安心、舒心,安享晚年幸福时光,厚养薄葬、孝亲敬老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除此之外,鸡足山镇将深化拓展文明实践与践行村规民约、实行门前三包、整治人居环境等内容相结合起来。依托建成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组织镇、村、组三级志愿服务队伍,每周至少一次开展清扫河道街道、农业病虫害防治等志愿服务活动。在志愿服务的带动下,不少群众也更加自觉加入环境卫生整治中,自觉把自家的房前屋后打扫干干净净,还对村间道路、公共场所进行清扫。目前全镇每个村都建立了志愿服务队,2023年以来,开展河道、库塘、渠道清理活动30余次,带领群众打扫村间卫生1000余次。


每当夜色降临,在鸡足山下的中心广场上准时上演“村晚”--打跳。当节奏轻快的打跳歌曲响起,现场氛围感瞬间拉满。数百名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在当地群众的热情相邀下,和当地群众手拉手,围成一个圈,跟着节奏,迈开脚步,大家同跳一支舞,顿时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现在镇上只要不下雨,每天晚上在广场上还组织打跳,而且还时不时组织活动,晚上不仅仅只有刷手机了,我们的活动更丰富了。”自6月份镇文广中心组织打跳以来,在镇区的经营饭店的张福梅都会散步到鸡足山镇文明实践所的广场上和村民、游客一起去打跳。她的话,赢得了一起打跳群众的认同和支持。
为进一步做好农村建设文明建设工作,鸡足山镇深挖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围绕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组织文艺队伍走街串巷、进村入户开展文化展演等活动,将文明乡风、精神文明建设融入歌舞节中,让文明风尚在润物无声中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据了解,鸡足山镇目前组建了60多支文艺队,2023年以来,鸡足山镇共计开展“送戏下乡”活动5场次、组织开展火把节等大型节庆活动5场次,组织打跳上千场次。常常是霸王鞭舞罢,朝山调登场,洞经音乐表演完毕,彝族打跳热闹起来。尽管舞台或许简单,但一台台有声有色的表演,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演绎,在点亮群众生活、丰富群众精神需求的同时,也在推动着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形成。



鸡足山镇主动探索将法治文化建设融入精神文明建设新思路,秉承“学法与休闲于一体”的理念,按照因地制宜原则,将“法”与“景”有机融合,打造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法治文化精品景观阵地,打造了法治小镇,建成法治广场、法治街道、法治长廊等阵地,实现景中有法,法中有景。
法治文化主题广场位于鸡足山镇中心广场,是群众休闲的主要场所,法治元素与广场布局完美结合,充分利用空间,精心设计,打造了法治长廊,在长廊里面向群众宣传民法典等,还结合实际,对群众容易受骗的几种类型进行了宣传,做到了集法治、宣传、教育、警示、美化于一体。在广场四周,随处可见的法治宣传牌,上面则是法治宣传标语、历史典故等,选择灰白色调,与周围相容,这些法治小景让群众随处可见、随处可学,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另外,鸡足山镇积极探索建立多元调解机制,建立四级网格化制度,定期组织网格员开展动态巡查;着力实施农业链等为重点的“法律明白人”培养,加强镇村组干部和村民的法律知识普及,不断增强法治意识;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利用开展大型节庆活动、赶集赶会等时机向群众发放普法宣传单,创作防电诈宣传的白族大本曲;围绕中心工作和热点问题,集中对农村耕地保护、普法强基等法律法规进行宣传,不断完善农村精神文明治理体系的法治保障。
图文/唐方香
编辑/李丹
责编/李丹
审核/安建雄
终审/杨凤云 张进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