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宾川县乔甸镇张学明父子的“田间算术题”


“1+5”有可能等于1吗?这样的结果有价值吗?

生活在乔甸镇的张学明父子就在葡萄田里完美地“解答”了这道看似不可能、但又非常简单的“算术题”一起来看看他们如何“答题”。

“1家+5家”变成“1个大家”

2007年,经过多年的摸索,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张学明父子俩充分借鉴宾川县“党组织+合作农场+群众”产业发展模式的思路,流转土地110亩,成立了乔甸镇民兴家庭农场。带着5户农户,组建了一个新的“大家庭”,6家人一起抱团取暖,共同增收致富。张学明这1家,加上另外的5家,又合并成了1家。虽然“1+5=1”,但是每家人的收入却成倍增加。

这个家庭农场,是一个既合作经营管理,又共享权责利润利益的共同体。每家都是一个成员,各成员之间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张学明父子负责葡萄基地的建设和葡萄种植的各项投入、技术指导以及零散工人聘请等,其余4家人按照每家管理20到30亩不等的面积分包,在张学明父子的指导下对各自分包面积进行有效管理。待葡萄成熟后,由张学明父子统一销售,最终利润按照“固定工资+提成+奖金”的方式进行分配。农场长期吸纳周边村的劳动力务工,每年固定雇工12人,聘请零工约6000人次。

这一模式不仅直接带动了家庭农场农户发展,还有效解决了其他群众散户在种植葡萄中遇到的技术、销售等方面的难题,更具灵活性,更能够有效、便捷、灵活地带动群众发展,成为大型合作社带动群众的有益补充,受到一些大型合作社不能覆盖区域群众的欢迎。

“艰干的日子”变成“甜蜜的生活”

“艰干的日子”是本地的方言,指的是非常艰苦、事情非常难做的一段时期。回忆起前些年走过的路,张学明父子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走了很多弯路,那段日子太艰干了!”

早些年,张学明先后种过烤烟、挖过河沙、摆过地摊,也给县内的一些重大建设工程打过工,但是总体效益均达不到自己的预期。随着宾川县高原特色水果产业的逐步发展,张学明开始生产和销售经营水果种植有机肥,让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期间,张学明结识宾川县宏源合作社的社长铁余斌,他拿出自己的积蓄,投资入股宏源合作社,张学明的葡萄种植技术不断提升,生产效益也逐年提高,对宏源合作社“党组织+合作农场+群众”产业发展模式越来越有兴趣,直接促成了他自己创办自己的家庭农场。

2012年,张学明重新承包土地20多亩,开始规模化种植之路。先后种植过甘蔗、石榴、葡萄等,但由于品种过多,管理不精细,市场把握不住等因素,基本上没什么赚头。他不断总结经验、不断优化模式、不断尝试。慢慢地他经营的家庭农场走上正轨,并开始见效。加入的5户农户的收入也逐年提高。产业发展了、收入增多了,张学明这个“大家庭”中每家每户的生活自然也就更加“甜蜜”了!

“上阵父子兵”变成“致富一家亲”

看到父亲和全家人为了这个农场辛苦打拼,儿子张旭在2016年技校毕业后,没有留恋大城市,高高兴兴回到家里,和家人一起种葡萄、建农场。父子俩的葡萄种植管理水平逐渐上升。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乔甸镇民兴家庭农场也成为了全县、全州小有名气的农场。

儿子张旭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从一个刚刚毕业的“愣头青”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土专家”,不仅周边群众经常和他请教葡萄种植经验,他还受邀参加省州的各种讲座。这个由单一家庭创办的家庭农场已经演变成一个带动多户群众增收的联合农场,从“上阵父子兵”演变成“发展一家亲”。

“这些年自己发展起来了,也给村里老年协会捐过款、资助过困难学生。但是我觉得只是给钱意义不大,带着更多的果农种更好的葡萄、让他们卖出更高的价格才是王道!”当问及作为一个党员,如何践行初心使命时,他憨厚的笑着说。

这些年来,他一直坚持免费为附近村民提供种植技术指导、联系销售渠道,带领周边群众种植优质葡萄,让周边群众也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照顾”。

微风吹来,张学明父子在田间指导务工群众疏果,和务工群众说说笑笑。一位务工的大姐边果边唱起了歌,她说她是“快乐的打工人”!

图文/龙筱瑜  杨艳波

编辑/张玲

责编/张玲

审核/朱晓天

终审/杨凤云  张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