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从群众挖渠到国家引水,这个民族村圆了百年盼水梦



历经百年,自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到2023年,从群众自主挖渠建成宾川县最早的水利隧道,到党和国家三次投资建设引水工程,这个彝族人口占总人口93.2%的来凤溪村圆了百年盼水之梦。



宾川县拉乌彝族乡的来凤溪村委会,是一个聚居于半山腰的彝族村落,当地由于资源型缺水十分严重,数千亩梯田成了只能耕种一季作物的“雷响田”。



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为谋求生路,来凤溪村民在族人李荣贵的率众集资下,开凿出92米长的来凤溪隧道,并配套建有8公里的引水渠,是宾川县最早的水利隧道。从此,古隧道成了当地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的唯一水源,隧道所在山也被定名为打洞山。

运行一百多年后,古隧道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水”又成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所需要破解的首要难题。据来凤溪板房小组的73岁老人李先明回忆,由于古隧道水量日渐减少,群众用水矛盾愈发突出,至1980年前后,数千亩土地又变回了“雷响田”。





“我们种的一两亩粮食,大部分都死了,有一些土地因为没有水就荒着,小春季,大部分人只能收一到三百斤粮食,最多不超过五百斤,那个时候连包谷面糊都很难吃上。”李先明说。






1989年12月,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帮助下,来凤溪在原隧道往下一百米处开凿新隧道,并于1992年5月竣工,隧洞长740米,修通9公里长的进水沟。1997年3月,又投入资金63.7万元,对全长5.31公里的引水沟进行硬化建设,随着两次水利建设的完工,一股日流量约500立方米的“生机水”流进了来凤溪,开始滋养这片“干涸已久”的土地,整个村落犹如雨后青笋般迸发出强有力的生机。





“我们供娃娃读书的时候,新洞子还没有打通,基本没有经济作物,连娃娃的书费都交不起,这几年的变化很大,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和生活水平都有很大改善。”李先明说。






但随经济的高速发展,来凤溪村青笋、分葱、重楼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23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就达2400余亩,新隧道的水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灌溉需求,经济作物得不到足够灌溉,产量质量难以提升,作物缺水、群众着急,用水矛盾再度凸显,仅2023年来凤溪用水矛盾纠纷就有30余起,“缺水”仍是限制来凤溪发展的最大阻碍。





“我们来凤溪村委会在烟水工程没有建设之前,用水相当困难,灌溉用水要实行排班制度,每户放水时间只有一到两个小时,农忙时候经常是昼夜不分地放水,有一些群众为了争水,矛盾纠纷比较多。”来凤溪村委会工作人员李美云说。






2022年,拉乌乡结合来凤溪村水窖保有量大,但蓄水率低的客观实际,瞄准问题推动跨区域引水,在多方争取后,投资344.88万元的来凤溪烟水工程开始实施,项目从17公里外的大厂村委会取水,建有引水管道14.88公里,取水坝1件,蓄水池3座,可蓄水1200立方米。2023年7月,来自“邻家兄弟”的水流到了来凤溪,并于同年11月水量趋于稳定,日流量可达1800至2000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170亩。





“烟水工程通了以后,水比较充足,小春作物的质量、产量也上去了,价格也好,今年的小春收入就比去年翻了一倍,去年我家青笋种了两亩多,卖了两万多元,今年面积增加一亩多,但总收入到了七八万元。”来凤溪板房下组村民李松权说道。






百年来,这个被“缺水”牵制的彝族村落,从自发挖渠难以彻底解决问题,到党和国家推动引水工程建设才圆了百年“盼水梦”,一次次的水利工程建设,让这片热土迸发出无限生机,当地群众实现了从想吃饱到能吃好,再到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快步迈进。截至2024年5月,该地小春经济作物总产值1500余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00余万元,同比增长约200%,群众收入增幅明显,同时,在烟水工程覆盖区内,用水矛盾纠纷直线下降。

图文/赵彬 杨运政 季麟

编辑/李丹

责编/李丹

审核/安建雄

终审/杨凤云  张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