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全国生态日,恰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在云南西部的层峦叠嶂间,森林覆盖率高达93%的拉乌乡,以其15.6万亩连绵核桃林铺展的壮阔画卷,生动践行着这一科学理念。拉乌乡党委政府以系统性思维统筹保护与发展,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激活绿色发展动能,书写了“国家级生态乡”的崭新篇章。
拉乌乡33.6万亩林海是长江上游金沙江水系的重要生态屏障。每逢森林草原防灭火高火险期,海拔2989米的小鸡山防火观察哨及遍布全乡的另外8个观察哨便进入高度戒备状态,值守人员每日穿行密林,严密履行“人防”职责,确保林区安全。为织密防护网,乡党委政府持续强化森林防护体系,贯通43公里防火通道,布设89个无线传输摄像头实现全天候“技防”,优化观察哨值守条件,并在关键节点建设5个30吨森林防火蓄水池,“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防护体系已然成型。同时,秉持“疏堵结合”原则,制定重点人员月分析制度和田间可燃物集中烧除机制,高效推进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2022至2025年,成功预警处置火险5起,实现“零火灾”,牢牢守住了绿色生命线。
作为长江生态保护的起点之一,拉乌乡通过“清河净村促绿美”专项行动系统推进71.6公里河道治理。沿河建设4个化粪池、2个厌氧循环池,根治53座牲畜圈舍污水直排问题;深化“厕所革命”,建成户厕1375座、公厕16座,从源头上切断面源污染。2024年至今,各级河长累计巡河817次,组织“清河行动”32次,清理河道22公里,在党员带头下,群众沿河栽种蓝花楹、柳树等680余棵。人居环境提升同步发力,拉乌乡以党建引领凝聚合力,组织党员群众1200余人次投入村居清洁、沟渠整治,清理垃圾数十吨、沟渠30余公里,种植花木2340棵。通过推行“门前三包”、垃圾统一清运制度,推动卫生治理向村民自主长效转变,“河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廊道正日益成型。
面对核桃市场价格波动,拉乌乡党委政府精准施策,深挖林下经济潜能。依托“党总支+合作社+农户”模式盘活资源,引导群众在15.6万亩核桃林下开辟“立体银行”。林下中草药种植面积超650亩,产值突破600万元;贡菜产业异军突起,全乡6340亩贡菜中约3200亩采用“核桃+贡菜”套种模式,实现“一地双收”。2025年贡菜收购价达每公斤65元,亩均收益约1.2万元,全乡林下贡菜总产值约合3840万元。
林间生机盎然。核桃林下,牛羊成群,“跑步鸡”健步如飞;山涧清流中,虹鳟鱼、鲟鱼自在游弋。立足优质水资源,拉乌乡党委政府扶持发展冷水鱼产业,形成年产虹鳟鱼30吨、鲟鱼4吨的完整链条,年产值约90万元。目前,全乡林下生态养殖“跑步鸡”超2.1万羽,牛羊等牲畜1.37万余头,生态放养模式既保障了产品品质,又大幅降低了养殖成本。一张融合林下种植与生态养殖的立体产业网,在拉乌的绿水青山间越织越密。
从苍茫林海到生机盎然的林下空间,从森严的生态屏障到蓬勃的绿色产业,拉乌乡的实践生动印证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在全国生态日的历史节点上,拉乌乡正以奋进者的姿态,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奋力书写更壮美的生态富民新篇章。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