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烈火英雄到乡镇领航员:一位退役军人的山乡奋斗笔记
“如果没得拼搏精神,好多工作都难以开展。”说这话的人,是彝乡拉乌的人大主席张宏权。45岁的他,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一场从消防战士、村干部再到乡镇领导的真诚“升级”。
1997年,拉乌本地白族小伙张宏权走出大山,入伍成为一名消防战士。在昆明呈贡消防中队的五年,他当过接线员、文书、战斗班长,带过新兵,更无数次冲进火场:爬云梯、翻窗台、端水枪……“穿上消防衣的那一刻,就没有退路。”
烈火锤炼出他的胆气,拼搏塑造了他的精神。他说,这五年,是他认识“拼搏”二字价值的起点。
2002年,张宏权退役回乡,进入拉乌村委会。岗位变了,但军人的作风没变;时代变了,但奉献的本色没变。他从零开始: 为学财务,夜夜翻账本、啃凭证,4个月成为“做账能手”; 走遍全村391户,发展900多亩核桃,修通6.5公里水泥路; 用部队的“铁规矩”+乡村的“人情味”,化解矛盾、推动发展。他甚至一度因家庭压力想放弃。
妻子紫英曾说:“鬼火怒,和他吵架,决定不让他干了。”但亲眼见到他和同事们的忙碌之后,她选择了支持:“家里我多忙一点。”13年,他从“新手”变成农村工作的“多面手”,群众口中的“贴心人”。
2016年,张宏权通过考试成为乡镇公务员,进入拉乌乡扶贫办。“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他白天进村入户,夜晚挑灯研究政策,迅速成为“政策通”“活档案”。2020年,他被评为大理州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同年11月被提拔为平川镇武装部长。在中缅边境支援防疫的三个月,他带领民兵值守2562人次,巡查超2000小时,无一例越境、走私。
2022年,他回到拉乌任副乡长,牵头破解贡菜产业用水难题,推动300万元高效节水项目落地。2025年2月,他出任拉乌乡人大主席,角色再次转变,但目标始终清晰:“架好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连心桥’。”
从消防员到村干部,从扶贫干部到乡镇领导,张宏权说,支撑他一路走来的,是两个词:拼搏与学习。“基层工作困难多,没有拼搏精神,很多事情推不动。”“不学习,就更跟不上时代、做不好工作。”
张宏权不说大话,不用宏词,他的故事,是由一次次火场逆行、一条条硬化道路、一本本扶贫档案写成的。
他是千千万万退役军人的缩影——脱下的是军装,脱不下的是“向前冲”的本能。转变的是岗位,转变不了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图文/赵彬 杨运政
编辑 责编/王翠芳
终审/杨凤云 张进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