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报道十:从“侨”出发向美而行——柳家湾的美丽革命

位于宾川县金牛镇的柳家湾华侨社区,拥有深厚的侨乡文化底蕴。随着乡村振兴和侨乡建设政策的推进,社区基础设施与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活便利度、绿化水平、文化传承与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成为一个兼具侨乡风情与现代活力的宜居社区。

旧貌换新颜 侨乡展新姿

清晨,87岁的归侨马丽亚坐在社区新设的长椅上,看着整洁的街道感慨道:“住了大半辈子,从没见社区这么漂亮!”一场始于2018年的人居环境提升工程,让这个汇聚八国归侨的侨乡变为“美乡”。

走进社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别具特色的华侨风情街道。青石板路平整干净,融汇东南亚风格的路灯、孔雀雕塑与热带植物,无声讲述着侨乡故事。“这条街以前坑坑洼洼,下雨天根本没法走。”社区党支部书记马国祥介绍。改造工程不仅对道路进行了硬化翻新,更精心植入了侨乡文化符号,30多幅彩绘构成的“华侨历史文化长廊”,生动再现了归侨们漂洋过海、艰苦创业的历程。

126户联排平房统一翻新为黄墙红顶的东南亚风格,既传承民居特色,又整洁美观。“以前房子外墙斑驳脱落,家家户户乱搭乱建,现在看着就舒心!”归侨后代何玉洁站在自家院子里,指着房屋喜上眉梢。社区持续整治提升村庄风貌,整合项目资金3335万元完成了755户居民棚户区改造,并分区域以印尼、越南等建筑风格提升风貌。近年来,社区清理非法小广告1.2万余条,拆除违规广告面积超1万平方米,推进4000亩圭山生态百果园绿化,投资800余万元完成大沙河治理、八一海塘环境提升等多个工程,社区绿化与人居环境持续优化,社区也连续三年获评省级卫生村。

从街道到庭院,从私域到公共空间,柳家湾的环境蜕变,浸润着侨乡特色与人文关怀,让传统华侨社区焕发全新活力。

功能再升级 服务暖人心

功能升级是柳家湾人居环境提升的关键。从单一活动场所到全方位服务提质,社区功能实现质的飞跃。

社区中心的迎侨堂始建于1961年,经2017—2019年修复改造后重现风采。前厅建成“大理州华侨农场侨史陈列馆”,于2023年6月开放,迎侨堂先后被列为州文物保护单位、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并入选“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迎侨堂的修复和侨史陈列馆的开放,不仅为广大归侨侨眷提供了一处铭记历史、爱国爱乡的精神家园,还为宾川增添了一个向海内外展示“侨文化”的窗口和桥梁。

与迎侨堂相连的党侨服务中心,是社区功能升级的另一个重要载体。“以前办事要跑镇上,现在在社区就能解决,太方便了。”刚在党侨服务中心办完社保手续的赵阿姨满意地说。这里设有党员活动室、侨务服务窗口、矛盾调解室等,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社区工作人员介绍,“一窗受理、集成服务”让居民办事更便捷。

傍晚,迎侨堂传来东南亚歌舞排练声,阅览室里老人静心读报,广场上孩子嬉戏……这些功能空间与风情街道、文化广场、走廊有机融合,老人休闲、孩子玩耍、年轻人办事,各得其所又相得益彰。功能升级让社区不仅是居所,更成为便利而温暖的大家庭。

环境引客来 产业促发展

环境美了,游客多了,居民的“钱袋子”也鼓了。

人居环境的改善,不仅提升了柳家湾华侨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更为社区的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实现了从“环境改善”到“发展赋能”的跨越。

借助焕然一新的侨乡风貌,社区引导具有浓厚侨乡饮食特色的“二队咖啡”、“小越楠”、“赛姐侨味园”、“侨之香”、“老罗家”、“华侨荟馆”等餐饮单位开发饮食文化,提升华侨社区的侨乡饮食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带动了餐饮、零售等业态增长。

开了15年的“小越楠”的餐厅和开了11年的“赛姐侨味园”生意一直不错,不仅让广东菜、越南菜、印尼菜、印度菜等“侨乡菜”在华侨社区火了起来,还成为越来越多的想品尝侨乡味道的宾川人和各地游客聚会的首选。

人居环境提升与产业升级形成了良性循环。游客因“侨特色”而来,带动了消费;农户因产业而富,更有动力参与到环境维护中来;社区因人气而活,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这种“环境促产业、产业反哺环境”的模式,让柳家湾华侨社区不仅成为宜居家园,更成为兴业热土。

柳家湾的蜕变,只是金牛镇人居环境提升工作的一个缩影。2024年9月,金牛镇启动“千万工程”示范村建设,明确在菜甸村、柳家湾第一居民小组、彩凤村、白羊街4个村打造示范点、18个村推进提升整治,全面补齐农村环境短板。从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到厕所革命、垃圾治理体系全覆盖,一场以环境升级为起点的“美丽革命”正带动整个镇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迈进。

图文/陈娅楠  彭启慧  王韬

编辑/李丹

责编/李蓉

审核/朱晓天

终审/杨凤云  张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