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培育团结进步“花” 结出和谐健康“果”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用党史学习教育凝心聚力,构筑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在新的征程上,宾川县卫生健康局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发展好卫生健康事业作为改善民族地区民生,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民族关系团结进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创新创建载体,丰富创建形式,全党全国各民族人民持续奋斗,建立健全“民族团结进步+健康扶贫”“民族团结进步+医疗医改”“民族团结进步+服务质量”“民族团结进步+公共卫生”等“民族团结进步+”融合推进机制,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各项卫生健康事业相辅相成,共促共进。

民族团结进步+健康扶贫

把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效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生命线”,进一步建立健全了防止因病返贫监测机制和常态化帮扶机制,深入开展“三个一批”健康扶贫行动,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切实减轻贫困患者大病救治经济负担,积极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确保实现重点人群“应管尽管、应治尽治、应签尽签”目标。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报制度,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达到了100%。

截止5月底,共完成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免费体检14086人,救治国家25种大病患者2141人、重病患者523人、慢性病23946人,为全县13.7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制定了签约服务包,签约服务率达到100%。

民族团结进步+医疗医改

把促进综合医改作为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主要抓手,以成立医疗集团为改革载体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组建了由县、乡17家公立医疗卫生单位组成的宾川县医疗集团。利用信息化这根“连接纽带”,把县、乡、村各医疗卫生单位的人、财、物以及医疗资源、业务开展、公共卫生、运营管理等统一纳入到集团管理,切实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医疗健康服务。宾川县医疗集团设置了人力资源、财务、质量、健康、信息、采购供应、保障7个中心管理和影像诊断、心电诊断、医学检验、病理诊断、消毒供应、急救、远程诊疗7个中心,实行县域内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确保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成立了集团急救中心,积极整合全县急救资源,设置一个急救中心、十二个急救站。实现了患者从120院前急救到心电、影像、检验、超声等检查及救治的一站式的救治服务,构建起县乡村三级联动救治网络。信息化建设实现县级优质,卫生技术资源向基层下沉,“互联网+”让县域居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上级优质医疗资源服务。

民族团结进步+服务质量

把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与提高各族群众就医满意度相结合,在改善基础设施、加大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等方面聚力推进。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和村卫生室提质达标建设,新建和改扩建标准化村卫生室31个。全县10个乡镇卫生院、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达到云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病管理中心建设标准。心脑血管救治站累计通过验收4家,其余6家将继续申报创建,有效提升了基层卫生机构对慢病、心脑血管病人管理能力和救治水平。积极开展乡村医生培训。今年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乡村医生开展了全员培训,培训乡村医生562人次;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将50名村医送到上海参加“德技双馨”沪滇合作项目培训,切实提高乡村医生医疗服务能力水平及疫情防控能力。

民族团结进步+疫情防控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全县卫生健康系统县乡村干部职工放弃与家人团聚,放弃休假,义无反顾的投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保卫”着全县人民群众的安全。明确县医院为发热门诊和救治定点医疗机构,县乡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哨点发热诊室。目前,我们已做好救治病人的各项准备工作,一旦有确诊病例,即可按相关程序进行救治。慎终如始坚守疫情防控防线,卫生健康系统医务人员大力宣传解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有关政策措施,普及疫情防控和卫生健康知识,提升疫苗接种宣传到户率,同时确保辖区少数民族居民了解疫苗接种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引导少数民族群众积极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截止2021年7月5日,全县累计接种288064剂、149456人。

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

县卫健局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妇幼保健等重点工作,充分利用公卫平台,通过宣传展板、LED显示屏滚动播放宣传标语、微信公众号、宣传手册等方式,抓好“5.12国际护士节”等宣传节点,大力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及民族基本知识,让“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深入人心,大力营造各民族团结进步、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民族团结进步+公共卫生 

把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作为建设“健康宾川”和全民健康的基础工程来抓,围绕安全与急救、慢性病防治、健康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等重点方面,开展健康科普知识宣传,切实提高了各族群众健康素养。不断强化基础免疫工作,有效预防了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在内所有农村地区的传染病暴发和流行,疾病预防控制服务明显。保障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待遇;做细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贫困人口、重点人群签约,充分发挥家庭医生贴近各族群众、熟悉少数民族患者、服务便利的优势,提升少数民族群众健康水平。开展双语诊疗,充分尊重少数民族患者就医习惯,积极推进和谐医院建设。一方面,设立专门少数民族导医,给予少数民族患者就医便利,给予特殊诊疗“绿色通道”加强对少数民族患者的服务。另一方面,为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开展了“双语”诊疗,由少数民族的护理人员当面解释、翻译,直到患者理解。从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和难点、热点问题入手,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谋患者之所谋,有计划的为少数民族贫困户办实事、献爱心。全力保障妇女儿童健康,孕产妇健康管理率99.49%。新生儿代谢性疾病筛查率达98.39%;听力筛查率达97.54%;婴儿死亡率为6.44‰。

民族团结进步+送医送药、义诊

为促进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健康意识,让少数民族群众得到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卫生健康系统各单位积极组建镇、村两级医疗服务团队,为广大各族群众开展公益义诊、居民健康体检,为各族群众开展免费测量血压、血糖,进行慢性病、常见病、疾病预防控制、妇女儿童保健等健康知识咨询。通过大病集中筛查救治,指导群众健康生活习惯,向群众们了解需求,分类指导,因病施策,全面落实“送人就医、送医上门”服务。有效缓解各族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发生。 

供稿/宾川县卫生健康局

编辑/王静红

责编/王静红

审核/朱晓天

终审/杨凤云 吴洪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