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生活在宾川】这么美味爽口,您的餐桌上有它吗?




提到宾居乌龙坝,除了绝美的风景,还不得不提它有名的“三豆”产业。多年来,以“蚕豆、豌豆、白芸豆”为主的“三豆”产业早已成为宾居镇农业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特别是在科学统筹高山草甸自然资源保护和发展“三豆”产业相协调的模式下,不仅让小豆子变“金豆子”,更保障了生态资源、耕地资源,成为全村群众增收致富,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保障。

初夏豌豆正香,田间采摘匆忙
走进夏日的乌龙坝,一眼望去,成片的豌豆田郁郁葱葱,饱满的豆荚挂满了藤蔓。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诱人的光泽。豆农们在田间地头忙碌,采摘、装袋、搬运、装车,收购点一车一车的豌豆整装待发,堆成小山,青翠的豆荚粒粒饱满,前来交货的豆农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得益于独特的气候条件,乌龙坝的豌豆相较于其他豌豆品质出类拔萃,个头硕大、豆荚饱满。每年1到6月,到宾居镇乌龙坝村收购青豌豆的商家络绎不绝,主要发往武汉、南京、长沙、杭州、上海等地,每天从这个小山村里运出去的豌豆高达300吨以上。

“今年豌豆产量特别高,我家种了20余亩,今年的收成大概在15万元。”小龙潭的豆农田阿姨一边忙着摘豌豆,一边开心地说。
据了解,按今年的收成,一亩豌豆的产量在一吨左右,早期价格高达10元每公斤,后期价格有所下降,平均在7元左右。乌龙坝成片集中式的种植模式带动周边人口就业5000余人,同时带动代理、收购、农资等产业蓬勃发展。

强化政策保障,产业蓬勃发展
多年来,宾居镇充分依托高寒山区的独特自然条件,在豌豆产业发展上持续深耕,种出的豌豆又大又饱满,在市场空白期上市,凸显价格优势。

同时,在籽种筛选和肥水管理等方面下足功夫,严选籽种、精细种植,持续开展“三豆”新品种试验示范及“肥效试验”,通过不同品种所需肥料的结果比对,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强化水肥管理,有效提升了豌豆的产量和品质;不断强化农业发展基础保障,通过实施水利整村推进项目,以“提水+节水”的思路保障农业用水,让农作物从一年一熟变成了一年两熟,豆产业得以快速发展;逐年加大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750万元,建成高标准农田机耕路4条;通过间套种的方式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缩短成熟周期;精准开发“金豆贷”等特色金融产品,打通金融服务通道,破解产业发展资金瓶颈。

通过政策支持、农技培训、基础设施保障等一系列措施,带动了整村蔬菜产业由零散杂向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目前,全村常年稳定种植的“豆农户”达600余户,种植面积达2.6万亩,产值达到1.2亿元。

推行“以钢代桩”,践行“绿色”发展
早年间,村民为发展好豆业,常常盗伐林木或向外购买木材来做豆桩,长此以往对森林资源破坏严重,且木质豆桩易腐蚀,抗倒伏能力弱,使用成本高,一根木桩的平均使用年限仅为3年,采购成本在3元左右,每亩每年成本需300元左右,这对豆农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也是制约“三豆”产业提质增效的主要因素。

为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在政府引导、村民自愿的基础上,宾居镇在乌龙坝大力推行“以钢代桩”政策,通过政策宣讲、金融奖补等措施,引导农户使用钢管代替木质豆桩,推广面积达1万亩,直接节约成本200余万元。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使用钢制豆桩,木质豆桩逐步退出。宾居乌龙坝秉持绿色发展理念,用实际行动走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绿色发展之路,在绿水青山下带领群众致富增收。
图文/赵庆玲
编辑/张玲
责编/张玲
审核/杨宏毅
终审/杨凤云 张进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