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 脱贫攻坚】钟英:利哩村的新生

从宾川县城出发,驱车两个小时,穿过唐古地隧道,便走到了路的尽头,路的尽头便是依江而建的宾川县钟英傈僳族彝族乡利哩新村。站在村间广场,记者不自觉的抬起头仰望大山,但无论如何抬头仰望都依然望不到山的顶端。


利哩村位于钟英乡北部,整个村庄散落在金沙江南岸陡峭的半山坡上,曾是个出了名的贫困村。“山高、坡陡、箐深”是这里的代名词。曾经的利哩村,“安保靠狗、通信靠吼、交通靠走”,无论是村民的生产还是生活都“系”在这半山腰上,玉米、高粱则生长在更陡峭的山坡。


“2017年以前,我们住的是建在陡坡上的茅草房、垛木房,村内也不通公路,交通运输全靠人背马驮。”回想起曾经的居住条件,村民李自祥感慨万分。从他的言语中记者不难想象,利哩村的先辈们曾在这个贫困的小山村度过怎样艰难的岁月。


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日子于2017年得以终结,村民的生产生活迎来了巨大改变。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覆盖下,利哩村68户村民中除居住条件相对好的11户在原址安置外,有57户搬下了山坡。

“项目投入1800多万元实施了唐古地村委会利哩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包括绿化和基础设施方面都作了建设,现在村民们的居住环境和之前相比可以说是进行了一次‘穿越’”,钟英乡副乡长李吉向记者介绍。


如今,一排排崭新的白色钢混二层小楼在金沙江边拔地而起,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通向各家各户,门前的小菜园打理得井井有条,太阳能路灯、垃圾桶、健身活动广场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现在搬下来住太好了,房子又漂亮又安全,交通也方便了,这样的好日子以前做梦都不敢想。”说起现在的好日子,村民李元军高兴的心情溢于言表。


为了增强贫困户自身的“造血”功能,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钟英乡党委政府在村民搬下山的同时,又把目光瞄准在山上,实行产业结构调整,从单一的玉米、高粱等传统种植逐步发展成了青花椒、芭蕉等多元化种植。目前,青花椒种植达215亩,芭蕉100亩。此外,还积极引导村民发展黑毛猪、生态鸡、黑山羊等养殖业。


“以前我家只种玉米,现在生产条件好了,我们新种植了青花椒、高粱、小白豆,还养了17只黑山羊,30多只土鸡和两头猪。农闲时到鲁地拉电站务工,每年有10000多元的收入。现在,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从以前的2000多元增加到了现在的5000多元。”说起自己家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李学龙扒拉着手指算起收入账。


与此同时,乡党委政府还利用利哩村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气候优势,与龙头企业合作发展阳光玫瑰种植,打造葡萄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53亩,采取“党组织+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农户以土地入股、村集体以资金入股、合作企业以管理技术入股的方式进行合作。项目的启动,将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农户每亩土地每年至少可获得3000元以上的分红和务工收入,从而形成利哩新村稳定的产业支撑和收入来源。


脱贫攻坚的春风吹过,利哩村易地扶贫搬迁和产业的转型升级,让这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小山村获得了新生。


王静红  张 镔  李汉东/图文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