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宾居镇:巧打四张“牌”,奏响产业振兴协奏曲
近年来,宾居镇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科学统筹高山草甸自然资源保护和“蚕豆、豌豆、白芸豆”为主的“三豆”经济发展,以农为本,开拓创新,发展豆产业、探索豆美食、研究豆文化,打造出百豆飘香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格局,让小豆子变“金豆子”,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带动乡村产业振兴。
结合自然优势,找准发展定位。在充分考虑乌龙坝高寒山区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利用市场销售空档的优势,稳步推进山区错季生态蔬菜基地建设。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以打响“高山草甸蔬菜品牌”为目标,大力发展秋蚕豆、早豌豆、白芸豆“三豆”为主的错季蔬菜种植,面积达2.6万亩,产值达1.2亿元。精心组织开展种植技术培训4期,培训130人次,发放科普宣传资料300多份。派出专家、技术员7人次到田间地头开展种植技术指导,将“三豆”的先进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手把手教会种植户。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通过实施水利整村推进项目,以“提水+节水”的思路保障农业用水,让农作物从一年一熟变成了一年两熟,豆产业得以快速发展。以现代化农业建设为抓手,逐年加大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50万元,建成高标准农田机耕路4条,带动了整村蔬菜产业由零散杂向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推动产业提档升级。
村企共建,双向联动实现互利共赢。依托乌龙坝合作社,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畅通产销对接,以分户生产、订单收购方式,让周边豆农搭上“致富便车”,一体化解决产销困难。拓宽销路,与昆明、四川、成都、重庆各地外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三豆”年收购量达11000多吨。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多方争取资金做大合作社规模,不断吸纳农户入社,带动农户增收。打通金融服务通道,破解产业发展资金瓶颈。针对“三豆”产业发展中的资金紧缺问题,主动对接长江银行银行,精准开发“金豆贷”等特色金融产品,有效满足种植企业和农户融资需求。2023年共计发放贷款300多万元。2023年,通过发展豆产业,全村经济总收入80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360元。
坚持有机健康,强化品质把控。严选籽种、精细种植,持续开展“三豆”新品种试验示范及“肥效试验”,通过不同品种所需肥料的结果比对,不断改良“三豆”品种,为提高种植技术,确保高品质的丰产丰收提供技术支撑。经过20多年的品种探索和技术实践,为乌龙坝“量身定做”的“三豆”以其粒大饱满、营养丰富、品质优良,在市场上独占鳌头。坚持绿色引领,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以打造“绿色食品牌”为抓手,在乌龙坝全面实施生态种植,倡导鼓励使用有机肥料,确保农产品生态有机。保护生态优先,加快产能转型。为统筹平衡好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解决种植户使用木质豆桩破坏森林资源的问题,宾居镇积极推行“以钢代桩”政策,通过宣传引导、政策奖补等措施,引导农户使用钢管代替木质豆桩。同时,钢材豆桩使用成本低、年限长、承重好、抗倒伏效能好的特点为群众降本增效,提升产值。目前,乌龙坝已有200多户村民使用钢管,推广“以钢代桩”面积约1万亩。木制竹制豆桩逐步淘汰,退出历史舞台,在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方面,宾居镇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绿色产业发展之路走深做实。
狠抓宣传推介。研究营销策略,大力宣传推介,不断实施农产品品牌提升工程,持续扩大乌龙坝“三豆”品牌规模。在种好豆子,卖好豆子的同时,乌龙坝群众和镇党委政府共同推出100多道“豆元素”美食产品,形成了“百豆宴”这一乌龙坝白族特色美食品牌。以“宾居美食大赛”为平台,线上线下齐发力宣传推介乌龙坝白族美食“百豆宴”。以“美食、民族特色、健康生态”等为“记忆点”进行专题宣传和深度报道,不断提升“三豆”产品的市场知晓率、品牌影响力、消费者认可度。深化品牌营销。尝试多元融合,以“书画摄影”等为媒介,研究发展豆文化,拓延产品内涵。从古诗词中,收集含有豆元素的作品,丰富乌龙坝豆文化载体;邀请知名画家到乌龙坝采风,围绕豆产业创作书画摄影作品;邀请知名书法家为“百豆宴”题名,并创作含有豆元素的书法作品。化文旅融合。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经在《鸡足朝山记》中用“英伦的原野和北欧的乡色”赞美乌龙坝。多年来,宾居镇利用其绿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风光电能、绿色农业并取得实效,地域知名度、产品美誉度不断提档升级。
宾居镇将依托“乌龙坝高山草甸”自然风光优势积极谋划、有序开发旅游产业,以农文旅融合模式为“三豆”产业闯出了新路子,让乌龙坝焕发出新气象、呈现出新面貌,奏响产业振兴的协奏曲。
图文/赵庆玲 王恩伟
编辑/张玲
责编/张玲
审核/安建雄
终审/杨凤云 张进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