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讯副刊•学党史 悟思想】祖国腾飞庆华诞 小康梦圆颂党恩
祖国腾飞庆华诞 小康梦圆颂党恩
赵克贵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广大中华儿女欢欣鼓舞、热烈隆重庆祝的一大盛事。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现在的9000多万党员,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团结带领中国各族人民战胜了无数的艰难险阻,战胜了无数穷凶极恶的中外反动势力,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建立了新中国。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72年,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43年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震惊世界的人间奇迹: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两弹一星、经济高速发展、航天、探月、航母入列、北斗导航、5G发展、脱贫攻坚的成就等等,那一项不是世界公认、惊天地、泣鬼神的辉煌成就!我们仅仅用了72年的时间,在许多方面创造了无数世界第一,我们进入了新时代,踏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快车道。
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有幸伴随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目睹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我深深感到无比自豪。我的家乡平川镇14个村委会中,有6个是贫困高寒山区村委会,朱苦拉等4个是彝族聚居的村委会,看到家乡吃、穿、行、住各方面的沧桑巨变,我由衷的为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止不住的放声歌唱,来表达无比激动的心情。
民以食为天,先说说吃的变化。由于家乡的生产条件差,记忆中深深的印象是父母一年四季劳劳碌碌,披星戴月,但总是难以维持一家人吃饱饭的基本要求,每年的春荒常常是一人一碗还不够成熟的带壳的青蚕豆加一盆蚕豆叶汤;夏荒常常是一人一碗焖洋芋加上一盆瓜菜汤,这样的生活直到1981年实行统分结合的生产经营责任制以后才得到根本改善。看现在的家乡吧,虽然粮食作物种的不多,但吃的基本是大米饭,餐桌上猪、牛、羊肉基本都有,虽然是小集市,鸡、鸭、鱼应有尽有,不管你到谁家,客厅的茶几都会摆核桃、瓜子等家乡特产及各种时鲜水果。
再来看看穿着的变化。小时候小孩打赤脚很常见,大人穿草鞋的很多,有自己缝制的布鞋就很知足了,黄胶鞋那可是奢侈品了,极少有穿皮鞋的,穿的衣裳有句老话叫“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既是我们勤俭节约的美德总结,我想也是生活无奈的写照。我1978年高中毕业,有幸当上民办老师,可以说那时候老师中,很少有穿着没缝补过的衣裳的,我自己就是穿着大补疤上加小补疤的。衣着的普遍改善也是随着改革开放多年后逐步实现的,还记得我买第一双皮鞋是在1987年冬,32块钱还犹豫了半天才买。看看现在吧,鞋子、衣裤各式各样应有尽有,和过去比起来真是天壤之别。
家乡的交通变化是前所未有的。古底原来除了到平川通车路外,其他都是山路,爬山路犹如负重前行,行路难,我从小就有体验,但我所在的古底比起高寒贫困山区来应该算是半山区了,体会到真正的山高、坡陡、箐深“行路难难于上青天”,是参加工作以后的记忆。记得1995年11月初,我到平川镇党委工作时,朱苦拉等4个山区村委会,除了李子园村委会挨近平川公路外,其他三个村委会没有车路,出行运输全靠人背马驮。第一次下乡到朱苦拉,我们一行3人爬通八大弯、经过冷官箐、走过梅子树岭岗、通过燕子窝、和尚田,足足走了8个多小时才到村委会驻地罗溪村,我问当时的总支书记杞凤华:“到离村委会最远的自然村要多长时间?”他说:“带着你们,到下未口要3小时来往。”我要他第二天就带我们去看看。次日我们天刚亮就早早出发,路是很陡的羊肠小道,有几段是从陡峭的岩崖间的挂山路经过,既危险也很难走,途中经过未里村,到下未口也就两小时多,中午返回时,由于不能走来时的截路,杞支书说:“截路来时全是下坡,我们走得早不太危险,现在不能走了,一是坡太陡很难爬;二是太危险,常常有羊子踩落或者大风吹落的滚石砸伤人畜的事故,听老人讲过,这地方连老豺狗按羊子没有按到还自己摔死了的事都发生过。”于是我们从渔泡江畔的下未口村开始爬到山腰的陡岩之上,已经用了2小时,由于天气闷热,我们个个汗流浃背,不得不停下来休息一会。我问起下未口的来历,杞支书说:“未我们傈僳话是岩子,朱苦拉村委会北段渔泡江畔三个自然村叫上未口、未里、下未口,汉话就是岩子上面、岩子里面、岩子下面的意思,我们傈僳话有些是倒着说。”我们继续爬坡,通过上未口村,再向上爬,接近山顶绕过大箐,又一直下坡回到村委会,扣除休息的时间,我们返回用了4个小时多。
1996年起,开始实施“九五”扶贫攻坚计划,重中之重就是实施村村(当时指行政村)通公路、通用电、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三项工作。看看现在,通过“十三五”脱贫攻坚,原来时通时断的土路现在都建成了沥青路、混泥土路,居然延伸到了所有自然村,乡村客车通达各村委会以及大的自然村。去年冬天我们到朱苦拉村委会,从平川街起我特意记了时间,到村委会仅用了102分钟,令人欣喜的是沿途看到许多农户家门口都小汽车了。
住的变化应该是最大的。我的家乡的住房多数瓦房,也有不少茅草房,但所有房子都是门窗简陋,没有后窗,通风极差。我家的住房经过改造也无法改变通风状况。记得1990年寒假,我带着6岁的女儿到县城办事,住在县招待所的一间标间,看到房里的卫生间、电视,女儿非常激动的说:“我们家什么时候有这样的房子就好了。”这一愿望直到2001年才实现,我在县城贷款买了一套三居室住房。现在儿子家在县城有了理想的住房;女儿家在开远、昆明都有理想的住房,由于工作调动、虽然都贷了款,还都能享受税收优惠。
再看看家乡吧,近年来新建起了许许多多的小洋楼,值得一提的是原来的一些茅草房、多年无力维修危房,在“十三五”脱贫攻坚中,国家投入大量危改资金,已经全部改造成了钢结构砖瓦房、钢混房。原来基本住茅草房的下未口村26户和未里村12户人家,已经于2017年全部搬迁到了四黑么集中搬迁点,家家住上了国家统建的安居房,像这样整体搬迁的,仅平川镇就有6个自然村。那危险难爬的挂山路和曾历尽沧桑的古老村庄已成为了历史的记忆。党领导的脱贫攻坚,共同致富奔小康辉煌成就真是人间奇迹啊!
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我们应该知道来之不易,是10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践行使命,坚守初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谋福祉,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懈奋斗的结果,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抚今思昔,我们更应该感党恩,跟党走,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赵克贵
编辑配图/杨宏毅 吴松江 王静红 杨剑年
审稿/吴洪彪
终审/杨凤云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