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时讯•文化周刊】古底葡萄忆事

古底葡萄忆事
丁 强

1

自古以来,古底只有本地野葡萄,成熟的野葡萄酸酸甜甜,还可以熬葡萄酱,用来做凉拌。乐趣不止于此,还可以爬上葡萄藤荡秋千,从箐这边荡到箐那边,悠远而又回味无穷。

 说起野葡萄,必须要提塔拉摩大箐。第一次去塔拉摩大箐,是和父亲丁之礼去守洋芋地。自从我记事开始,古底坝庄稼好,小春种豆子(蚕豆)、小麦,大春种谷子、包麦(包谷)。我们这一代人,父母生育观念强,喜欢一大家子热热闹闹过日子,一般都有六七个子女,最多的有10来个,我家就有8兄妹长大成人。

2

人口多,吃是个问题。虽说汉邑村土地多、肥沃,水源好,春天麦浪滚滚,秋季稻穗满田,但粮食基本只够本队社员吃。为了支援国家建设,还要交国家公粮,这样一来,粮食就不够吃了。

 怎么办?父亲是汉邑生产队下队队长,带领社员到塔拉摩大箐头、干箐挖洋芋地。那时我还小,不到10岁,某年某月暑假的一天,父亲突然对我说:“老宣(我的小名),明天早上和我去大箐守洋芋地。”“好!”和我们一起去的还有社员罗家文,从大平地、老梅树,走到蘑菇房,我就有点吃力了,远远地拖在他们后面。父亲在前面喊:“快点,到塔拉摩大箐了。”听说到了,我跑了几步追上了父亲。罗家文说:“才到大箐口,洋芋地还远呢,走快点。”

3

山路更狭窄,更陡峭,路更难走了。走着走着,到了太阳山脚,看见一根碗口粗的藤子悬挂在半空中,我问:“爹,那是什么藤?”“葡萄藤。”

走啊走啊,走到了大朱栎树。天上下起了小雨,雨水从茂密的树叶上掉下来,砸在头上、肩膀上,有些疼。

走啊走啊,终于走到了龙房。高大、茂密的苍天古树被甩在了身后,一左一右两条大箐出现在眼前。父亲指着左边说:“这边是大箐,那边是干箐,我们去大箐。”“大箐不是走完了吗?咋个还要去大箐?”我开始耍赖,坐在地上不走了。罗家文说:“歇个气(休息),一口气就走到了。”“好。”

休息了一下继续走,拐过一个小土包,看见了一间窝棚。“到了,守洋芋地的窝铺。”我几步跑到窝铺门口,冲进去四仰八叉躺在木床上,睡着了。等我醒来,父亲不见了。罗家文说:“你爹回家去了,下星期带社员来挖洋芋。”

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离开父母到山上过夜,父亲就这样丢下我不管了。我的眼泪大滴大滴地掉在火堆上,冒起更大的火烟,湫得我流下更大滴大滴的眼泪。

看见罗家文从洋芋地挖来几个洋芋,在箐水里一洗,白生生的,我不再哭了,问:“是白洋芋?”“是,我用酸木瓜片炒给你吃。”“好!”

小孩子情绪多变,有酸木瓜片炒洋芋片吃,我早已把父亲忘了,也不记父亲的仇了。吃过晚饭,天就黑了,伸手不见五指。听着各种从未听到过的古怪声音,山风怒吼,树木嘎嘎,树叶唰唰啪啪,鸟叫声此起彼伏,由近及远,由远及近,有的像笑,有的像哭,吓得我把头蒙进被窝里,双手死死抱住罗家文,不争气的眼泪又淌了出来,把被窝淋湿了一大片……

4

我在惊恐、睡眼朦胧中掀开被窝,一丝丝亮光从用木块、树枝绑成的门缝里射进来。天啊,终于亮了!等不得天大亮,我起床到洋芋地里撒了一泡风景尿。山风吹来,大腿根冰凉。

吃过早饭,罗家文带我去巡山,看看有没有人来偷挖洋芋。在洋芋地边,我看见山坡上爬满葡萄藤,密密麻麻的叶子下面躲着一串串葡萄,有青的,有红的,有黑红黑红的。我问:“是葡萄吗?给能吃?”罗家文回答:“吃得成。”我摘了一串又大又多的葡萄,在葡萄叶水珠上擦擦火炭灰、泥巴,摘了两颗青葡萄丢进嘴里,酸、太酸了,“呸呸呸”,全部吐了出来。罗家文笑着说:“你太憨了,黑红的才吃得成。”我挑了几颗最黑红黑红的,左手握成半圆,把一捧葡萄塞进嘴里,“酸甜酸甜,好吃好吃。”

这是我第一次吃葡萄,吃了多少颗记不住了。但记得吃到最后,双手都被葡萄汁染成黑红黑红的了,棉布衣服衣角上也被染得黑红黑红的,牙齿都被酸倒,一摸牙巴骨,酸溜溜的,很难嚼得动硬的饭菜。

那一年的暑假,我和大人守了一个多月的洋芋地,不仅在山上吃够了野葡萄,还背回家给全家人分享。

5


此后,随着年龄增长,我慢慢脱离父母,时常和堂哥等小伙伴到大箐头放羊放牛、挑洋芋,一到成熟季节就会摘野葡萄吃。途经那根悬挂在半空中的葡萄藤,总会爬上去坐在横杠上荡秋千。先是让小伙伴使力推,等到自己蹬得到对面山坡时就奋力用脚蹬地,弹回来,从箐这边荡到箐那边,又从箐那边荡回箐这边,在空中循环反复,反复循环,悠来荡去,好玩得很,不觉得累。有时,还像猴子一样倒挂在藤子上,自由自在,得意得很。

靠山吃山,的确如此。那时,像聚宝盆一样的塔拉摩大箐原始森林保护得很好,万木共生,遮天蔽日,白天也能看见星星。除了野葡萄,还有“猫勒屎”、包头橡、鸡嗉子果,都是我们小朋友的干果、水果。味道是差一点,但都很健康安全,从来没有人因为吃野葡萄、“猫勒屎”、包头橡、鸡嗉子果中过毒。不仅如此,用野葡萄熬制的葡萄酱,还是美味的调料,天气热做凉拌吃,既有酸味又回甜,味道甚至比杨梅酱还好。

1994年离开家乡后,再也没有去过塔拉摩大箐,更没见过满地的野葡萄。在葡萄藤上荡秋千也成为悠悠往事,悠远而又回味无穷。

说起葡萄,在弥渡县林业局工作的叔叔杨沛曾经带回葡萄苗,栽在老宅一口水井头上,味道比野葡萄甜一点,但由于就只有一架,产量也低,加之那时的人没有很强的经济头脑,都是自己吃,从来没卖过。

6


昨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侄儿罗静文发的“今日宾川”新闻,知道古底也开始种葡萄,并且到了成熟、采摘季节,很是惊奇。古老而又纯朴的古底人种外来品种葡萄卖钱,打算作为乡村振兴产业,这可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这在古底是件大事,不管是否成功,必将翻开古底新的一页,继烤烟之后成为又一个新品种,甚至支柱产业。

欣喜之余,不仅将此贴发进故乡多个微信群,还即兴赋诗一首以为纪念。并吆喝群友开“古底葡萄诗词大会”,甚是热闹。

 欣闻古底摘葡萄

   丁强

古底坝子历史远,孟获纵横于此间。

山青水秀风光好,平地半山锄作田。

自古只种稻和麦,如今也开葡萄园。

土地入社可分红,好像集体开洋婚。

阳光玫瑰嫁古寨,牛角山下写新篇。

听说味道好不住,望梅止渴淌龙涎。

宾川水果不得了,全县日子比蜜甜。

乡村振兴有希望,共同富裕勇向前。

2021 / 8 / 16

闻古底产业新布局(外一首)

     云山 

古底观潭千尺深,一泓清水润彝村。

党旗挥指惠民路,产业推开致富门。

烤烟年久续经营,连片菜蔬方始兴。

山里葡萄别有味,彝家耕种彝人情。

    和诗其一 

古底观塘百尺深,清清山水润彝村。

党旗挥指富民路,千亩葡萄势喜人。

2021 / 8 / 16

   和诗其二

   张怀国

龙马箐头大变天,牛角山下谱新篇。

谁说葡萄独爱城?扎根小坝名山间。

政通民勤兴水利,水饱肥足沃良田。

阳光玫瑰换红提,团队合作前程锦。

2021 / 8 / 16

  彝村葡萄香

   熊新照

党的阳光照山乡,民族团结闪金光。

习习春风吹大地,家家户户迈康庄。

今日古底喜气洋,产业振兴添新装。

农民合作一家亲,引来玫瑰葡萄香。

低谷夜气肥枝叶,山乡紫阳聚乳浆。

一粒葡萄压四方,蜜汁润喉甜又爽。

农业发展靠农民,产业链接促发展。

分红返利惠成员,合作致富天地宽。

2021 / 8 / 16

  古底葡萄畅销有感

   张树宏


牛角山蕴牛精神,甜翠葡萄挂劲藤。

僻乡又开致富路,阳光玫瑰美前程。

2021 / 8 / 16

编辑/杨宏毅

配图/杨宏毅 吴松江 王静红 云山

审稿/吴洪彪

终审/杨凤云

投稿邮箱/bcrmt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