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之问”宾川答卷大讨论征文】宾川县乔甸镇海稍新庄村红色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专题调研

打好红色资源牌  探索乡村振兴路

——宾川县乔甸镇海稍新庄村红色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专题调研


宾川县乔甸镇海稍新庄村是红军长征途经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2015年以来,新庄村创新发展模式,发展红色旅游,带动全村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脱贫致富振兴乡村。新庄村的发展模式为各地探索乡村振兴之路,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

一、基本情况

新庄村位于海稍水库东岸,这里曾是茶马古道、盐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还有当年红二、六军团长征时途径新庄的革命历史。2015年,在县、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新庄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充分利用红色文化,把传统种植业与红色人文景观相结合,把革命传统教育与筑梦人生理想相结合,全村59户244人齐参与,探索出“党支部+企业+村民”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以文促旅、以旅兴农、农旅文融合发展”的新路,成为远近闻名的“红军村”。据不完全统计,新庄村目前已接待各地游客达130多万人次,全村已实现脱贫致富,接续振兴乡村。

二、主要做法

(一)组织引领,规划先行,发挥“引”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要靠好的带头人,靠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新庄村党支部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持续增加村民收入为目标,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发挥“引”的作用。

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新庄村党支部始终把“想发展、思发展、谋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作为全村头等大事来抓,带领全村立足村情,确定“党支部+企业+村民”的合作模式,动员本村在外创业的能人回村发展,成立了宾川县红色海稍农业观光旅游开发公司。党支部牵头,引导全体党员带头入股公司,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示范带动全村农户入股经营。党支部14名党员落实“中心户长”制度和党员挂钩贫困户的帮扶要求,在脱贫攻坚中走在最前列,率先带头帮扶群众,保持了基层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发挥规划先行的引领作用。新庄村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按照以绿化山地兼顾群众增收、水上开发兼顾湿地保护、科技示范兼顾农业观光、展馆效应兼顾农家发展的思路,聘请专业机构,完成了新庄地形图的测绘。以打造红色文化、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一体化融合发展为目标,编制了《宾川县乔甸镇海稍村旅游总体规划及部分区域详细策划》,规划建设农耕节气红色景观环、新庄红色农耕科普片区、海稍创意体验片区、大椿树民俗休闲片区、山地运动片区、水上游乐片区的“一环五片区”,引领新庄村项目实施和产业发展。

(二)传承精神,凝心聚力,激发“干”的动力。新庄村党支部和宾川县红色海稍农业观光旅游开发公司以家家户户入股的“党支部+企业+村民”合作模式为基础,凝心聚力,激发“干”的动力。

在经营发展中实干。公司充分动员全村59户农户均入股参与公司经营,村民以现金方式入股,营利按企业占30%、村民占65%、村集体占5%的比例进行分红,实现村民股民的转变;公司用工以村民为主,并组织员工培训和外出观摩学习,提升能力,实现从村民到员工的转变。实行日薪制,日工资标准一般为每天100元,让村民就地务工。以补贴、回购的方式带动村民发展种、养业。

在村庄治理中实干。新庄村突出村民主体地位,通过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户主会、村民大会以及建立“新庄村村民事务群”微信群等形式,宣传党和国家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各项政策,分析讨论发展机遇、发展思路、发展规划,最大限度争取村民的理解、支持和参与。采取村民代表分片管理制度,充分发挥5名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推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在整合项目中实干。新庄村围绕《宾川县乔甸镇海稍村旅游总体规划及部分区域详细策划》引进项目,争取投资,通过积极争取扶贫、民族团结、移民后扶、活动室建设、点亮乡村、人畜饮水、生态综合治理、污水管网建设等项目,整合资金近1500万元。村民热心公益事业,争出义务工,在修沟修路中占用到土地的部分村民,不要一分补偿款,不计较个人得失,全力配合,推动项目落地落实。

(三)用好资源,融合发展,做活“旅”的文章。近年来,新庄村以红色旅游产业为主题,坚持“红色领航、绿色发展、特色凸显”的理念,做活“旅”的文章。

突出红色,在体验中传承精神

2015年10月,为弘扬红色传统,激活红色基因,打造红色品牌,新庄村建成了全州首个自然村“红军长征纪念馆”,于2016年4月开馆。新庄村先后建成了红星图片纪念馆、红军广场、红军巷、红军桥、红军长征林等设施,收集整理红军故事,编排情景剧《送别》,设置了党史、青山绿水林、产业整合为主题的相关课程,开发了重走红军长征路的线路。通过红军村迎宾仪式、任命仪式及誓师大会、参观展馆、重走红军长征路、唱红歌、讲红色故事、看情景剧、吃红军干粮、有奖问答、个人畅谈学习感悟等形式,让游客在体验红色之旅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传承长征精神,激发干事创业的动力,振奋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立足绿色,在发展中注重生态

以“农”为“景”。在旅游线路的开发中,把现代农业观光园与旅游景观打造相结合。以景观的概念发展农业,以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目前已建成葡萄采摘园300亩、石榴采摘园60亩、柑桔采摘园70亩,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景观农业的转变。让游客在游历山水田园之时,体验采摘乐趣,品味绿色产品。

以“山”为“景”。在旅游线路的开发中,把荒山绿化与旅游景观打造相结合。目前已建成油橄榄、滇橄榄种植基地1000亩、三角梅观光园50亩、“红军林”100亩,打造青山绿水林。

以“水”为“景”。在旅游线路的开发中,把湿地保护利用与旅游景观打造相结合。在海稍水库水淹地开发建设了“海花草原”景区,设餐饮区、水上娱乐区、农耕文化体验区以及烧烤露营区,给游客提供了适宜团队活动、家庭(朋友)聚会的休闲娱乐场地。

彰显特色,在融合中发挥优势

释放“鱼”的优势。当地著名特色美食“海稍鱼”被列为大理州和宾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其独特的风味,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同与喜爱。在“农旅文”融合发展中弘扬提升这一独有的饮食文化资源内涵,深受游客的褒奖和赞誉。

留住“耕”的记忆。2016年,新庄村建成以展示农耕文化为重点的全省第一个对外开放的、村民自建的农民博物馆。馆内陈列了当地不同时期的农耕生产用具、农家生活用具等,可让游客在参观和推磨、舂碓等实地体验中了解农耕文化,回味乡愁。

展示“文”的魅力。新庄村世居有白族、彝族、汉族等多个民族,各民族群众能歌善舞,民俗文化丰富多样。新庄村建成民族服饰展室,向游客展示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组织游客参加民族歌舞表演、篝火晚会、节庆活动、住民宿、吃农家饭等,让游客体验当地民族民俗文化。

三、主要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新庄村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一体谋划,统筹推进,通过发展红色乡村旅游,使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脱贫致富拓宽新渠道。宾川县红色海稍农业观光旅游开发公司成立之后,海稍村委会9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庄村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以产业扶持补助资金入股公司,贫困户变成了公司的小股东。新庄村低保户、贫困户劳动力到公司上班,成了“上班族”。公司对村民饲养的家禽、种植的蔬菜进行收购,增加了农户收入。开馆以来,为新庄村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加务工收入、土地流转收入、农产品销售收入、入股分红、服装补助、培训补助等60多万余元,实现红色旅游带动新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4.5万余元,还为海稍村委会9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11.88万元,助推了贫困户脱贫、村民致富目标的实现。

(二)产业兴旺迈出新步伐。新庄村通过“农旅文”融合发展,全域旅游发展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实现优化升级,产业兴旺迈出新步伐。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畅通,为当地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还示范带动了周边村庄的发展。新庄村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以葡萄、柑桔、石榴为主的水果产业,以鸡、羊为主的畜禽养殖,以水果等农产品、土特产品为主的电商销售。全村农业产值2015年不足200万元,2020年已突破600多万元。同时,从事电商销售的农户从2016年1户发展到目前已有16户,2021年通过电商平台实现农产品线上销售收入6000多万元。农业产业组织化和规模化的增强,实现了节本增效,确保了农产品的品质,提高了产值,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提质增效。

(三)生态宜居实现新进步。新庄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对大理指示的强调要求“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规划先行,争取项目、整合资金、发动村民,开发绿化荒山,保护开发湿地,实现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村庄的生态环境实现新进步,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向着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四)乡风文明得到新提高。新庄村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传承长征精神,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乡风文明得到新提高。在发展红色旅游中,村民各尽所能、各负其责,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受益者。按照客事从简的相关规定移风易俗,村民只简办红、白客事,不办新房乔迁、小孩满月、老人寿宴等客事,革除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形成淳朴民风。

(五)治理有效得到新提升。新庄村始终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引导村民形成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共识,村庄治理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治理有效得到新提升。创新全体村民参与的红军义务巡防队,红军连队、党员先锋岗、责任巷、中心户长等行之有效自治举措,创新警民共建、平安创建等法治举措,调动村民参与治安巡逻、防洪抢险、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工作,新庄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初步形成。全村自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以来,村民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在村内化解,未发生过赌博、酗酒闹事等现象,未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未发生过一起交通事故,未发生过一起游客投诉案件,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得到大幅度提升。

(六)生活富裕达到新水平。2016年以来,新庄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健康乡村建设不断推进、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富裕达到新水平。村民通过入股分红、公司务工、农产品销售等渠道,稳定增收。截止目前,村民通过土地流转、上班工资、民宿住宿、公司农产品收购等增收500多万元。公司成立以来,全村65岁以上的村民,每天早晚有免费营养餐,还有10元零花钱。村民新建住房10余户,全村拥有小型汽车50余辆,住房、出行等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四、经验启示

(一)强化组织引领,撬动发展引擎。新庄村党支部始终坚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和战斗堡垒作用,切实担负起乡村振兴的重任,发挥“火车头”作用。动员引进企业,谋划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引领乡村发展,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凝民心、聚民力、用民智,带领村民走上脱贫致富、接续乡村振兴之路。

(二)创新合作模式,兼顾各方利益。新庄村以家家户户入股的“党支部+企业+村民”的合作模式为基础,兼顾企业、村集体和村民的利益,充分调动企业和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群众思想观念逐步转变、人居环境明显提升,实现农产品提质增效、村集体经济有了收入来源。

(三)用活资源禀赋,打造特色品牌。新庄村用活红色、绿色、特色的“三色”资源,以“旅游搭台、文化唱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思路发展乡村红色旅游,走出符合当地发展的“农旅文”融合发展模式,吸引广大旅客在体验乡愁的同时,接受红色教育,打造“红军村”特色品牌。

(四)发挥主体作用,形成发展合力。新庄村发展过程中充分尊重村民意愿,以召开党支部会议、户主会、村民大会形式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机遇和村子的发展思路、规划,积极动员和发动本村在外创业的能人回村创业发展,激发村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形成发展合力。

(五)厚植人才“沃土”,提供智力支撑。新庄村注重引进、培养、管理、使用各类人才,坚持“引得进、留得下、干得好”的原则,发挥带头人、企业家、土专家、回乡创业青年等作用,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有很多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要把这些故事作为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检视初心、滋养初心,不断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新庄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继续讲好红色新庄故事。


作者/乔甸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朱彦

编辑/杨宏毅

审稿/吴洪彪

终审/杨凤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