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弘扬“五种精神” 增强“五个认同”

在全面深入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中,宾川县找准创建工作与各族群众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结合点,大力弘扬迎侨惠侨、红军长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洱入宾、脱贫攻坚“五种精神”,切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个认同”,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汇聚起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大力弘扬“迎侨惠侨”精神,对伟大祖国的认同不断增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宾川各族群众热情迎接从越南、缅甸、印尼、印度等8个国家归来的归侨侨眷。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宾川各族群众与广大归侨侨眷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建立起了荣融与共的“一家人”情谊。在国家帮扶下,随着各项惠侨政策的落实,4个华侨社区实现了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三融入”,广大归侨侨眷生活越来越好,真切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是侨胞最坚强的后盾。目前,宾川生活着的5742名归侨侨眷,与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缅甸及中国香港、澳门等25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联系,是传递中国正能量的重要桥梁和窗口。如今,在柳家湾华侨社区修葺一新的迎侨堂,成为宾川迎侨惠侨的最好见证,进一步增强了各族群众和广大归侨侨眷对伟大祖国的高度认同。

突出弘扬“红军长征”精神,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不断增强。1936年4月,贺龙、任弼时率红二、六军团长征过宾川,向各族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政策、抗日救国主张和统一战线政策,以实际行动让各族群众真切感受到红军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是人民的军队,有270多名宾川各族儿女参加了红军,为革命事业增添了新鲜血液。这是红军长征途中党的民族政策成功实践的缩影,真切让宾川各族群众感受到,当中华民族处于重大危难的关头,各族人民一定要团结一致,奋起抗争,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用热血铸就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如今,见证红军长征历史的州城南薰桥、乔甸新庄被命名为全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军长征过大理陈列馆被命名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金牛二小被命名为全国“革命英烈红军小学”和全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红军长征精神丰碑加深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突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弘扬正气的浓厚氛围。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以中华文化的家国情怀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在做好自身疫情防控的同时,先后派出民兵、医务人员等10余批次600余人支援中缅边境疫情防控和强边固防,以实际行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总要求。积极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命名县档案馆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10个,创建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县级3个。广泛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创建国家级文明村1个、省级12个、州级32个、县级82个,全国劳动模范张冬梅、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李伯藩等一大批先进典型成为了新时代彰显榜样力量的闪光名片,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

积极倡导“引洱入宾”精神,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不断增强。引洱入宾工程是国家计委和水利电力部批准兴建的高原跨流域调水的重要工程,是云南省和大理州“七五”重点建设项目。于1987年3月5日破土动工,建设工期7年,总投资7466万元,年引水量500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5.8万亩,工程穿山凿洞7745米,架设渡槽880米,铺设倒虹吸管道4446米,修建渠道4万米。宾川因水而兴,引洱入宾工程竣工后,一改宾川“十年九旱”的贫瘠面貌,实现了各族群众百年夙愿、千年期盼。得益于“引洱入宾”工程引来的洱海水,宾川水果连年丰收,从荒坝子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水果之乡”,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饮水不忘挖井人,富裕不忘共产党”,引洱入宾让宾川各族群众真切感受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为各族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洱海清,宾川兴”,如今,作为洱海保护最大受益者的宾川各族群众以实际行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夯实水源、水网、节水“三水”基础,实施了金沙江鲁地拉提水工程等一大批水利工程项目,全县水利化程度达83.2%,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33.6万亩,被评为全国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引洱入宾”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宾川各族群众“真心感党恩、永远跟党走”的共同信念。

大力宣传“脱贫攻坚”精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增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宾川各族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秉持“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理念,克难奋进投入脱贫攻坚主战场,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和贫困退出标准,累计投入资金52.1亿元,3个贫困乡镇脱贫、52个贫困村出列,净脱贫10487户37374人,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各族人民孜孜以求的“小康梦”圆满实现,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极大增强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各族群众真切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极大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图文/董讯

编辑/王静红

责编/王静红

审核/杨宏毅

终审/杨凤云 吴洪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