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时讯•文化周刊】拉乌的夏季牧场

拉乌的夏季牧场


      ·张若恒·

拉乌的山仿佛是宾川坝和祥云坝挤出的褶皱,而这些褶皱延伸到祥云县的米甸镇,延伸到平川镇的古底、松坪哨,延伸到与楚雄的三岔河隔河相望的地方,所有的褶皱形成了起伏绵延的群山。拉乌就在这些褶皱的中心,站在山顶无论看向哪一个方向,都是起伏的群山。                                             

拉乌比较适宜耕作的地区处于海拔较低的山谷、河谷区域,海拔较高的地带都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这些区域就成了优良的夏季高山牧场。

在拉乌乡优良的夏季高山牧场,有大厂村委会后面的五顶山群落;有箐门口村委会磨盘箐、张家湾、核桃箐之后的三锅枪、老古董山、五个棚子、落查箐等;有来凤溪村委会呼哼奔箐之后的阳家坟、老古董山、小鸡山等;有碧鸡村委会哨房山之后的干海子、上水平、梅子箐等。这些牧场都与外乡、外县、外州相连,黄牛可没有地域观念,所以它吃草是经常出乡、出县、出州的。

畜牧业是拉乌人民一笔不小的收入。住在拉乌高海拔地区的人们,大部分人家都会养牛,有七、八头,一二十头不等,他们有一种特殊的放牧方式,就是等到每年春末夏初之时,把牛赶到高山上放牧。这个时期,在圈里憋了几个月的牛都快要憋出病了,只要主人打开圈门,领头的母牛就会带着一家老小,径直走向大山深处。此时,高山草甸的草已经长肥,天气也变得暖和,到进入冬季天气变冷时牛就会由领头的母牛带回到村里来。那时,在山上吃了半年青草的黄牛膘肥体壮,毛色油亮,归来时许多母牛身边又会多了几头可爱、健壮的小牛犊。也有少部分的牛是一年四季留在山中,冬季水冷草枯,漫天飞雪依然有牛留在山上。                       

牛在夏季高山牧场生活的这半年,牧民是不用每天都跟在牛后面的,只要在一个星期左右去看一次。由于山宽广,不是每次都能找到牛,牧民去找牛时会查看牛粪的新鲜程度,查看牛蹄印和牛在地上树上擦痒留下的痕迹来判断牛的行踪。看到牛时如果牛群离农民的耕作区比较近就要把它们赶入深山,以免牛群糟踏庄稼。

高山上牛群可以饮水的地方不多,山上的泉眼是遇到牛群最好的地方。牧民到山中找牛时口袋里会背着盐巴,在泉眼边的石头上撒上食盐,给牛来饮水时舔食。牛舔食了盐巴,既能补充牛身体里的盐,还可以让牛多吃草。为了方便找到牛,每户牧民都会给自家的领头牛系上一个响亮的铃铛,这个铃铛是领头牛的标志,也是它召集同伴的信号。当有的牛与牛群走散或者有的牛因为吃草吃呆而忘记跟上同伴时,它们会听着铃声去寻找同伴。夜晚牛群会找一个避风的地方或者在一棵大树之下避风雨。

有人会担心这么多牛在大山中,主人又是一个星期或者半个月才去一次,牛会不会被偷?这是不用担心的,长期生活在森林中的黄牛警惕性很高,只要听到陌生人的声音或者看到陌生人,牛远远的就跑开啦,跑起来跟野牛差不多,人根本追不上。有的牛群连主人都无法靠近,要卖哪头牛要等冬季来临牛群归家关到圈里才能捉到。核桃箐有一户人家有二十几头牛一年四季在山中,几年之后牛赶不回来,也捉不到,成了名副其实的“野牛”。牧民们进山找牛也是一带两管,边寻找牛边采蘑菇、挖药材。

牛群每迁移到一处新的牧场,都会有一个固定的饮水点,有时方圆几公里之内都没有天然泉眼,牧民就在容易收集到雨水的地方挖一个大坑来收集雨水供牛饮用。

高山之上并非都是茂密的森林。森林之间镶嵌着大小不一的绿宝石般的草甸,这就是优质的牧场。牛群在这块草甸生活几天吃光了青草,又会走到下一块草甸,几天之后再回来草越茂盛了。牛在吃草时留下的牛粪是肥沃的有机肥,会与雨水一起滋养着牧草。

夏季,拉乌的高山牧场也是高山徒步爱好者的好去处。高山上有森林,有起伏的山峦,有碧绿的草甸,有清澈的山泉,有变幻莫测的云雾。高山上人迹罕至密林中连牛羊都钻不过去,更不用说人。该怎样走?沿着牛踩出来的道路行走。牛群长年累月行走于各高山草甸之间,它们开辟出了连接各草甸之间的道路,沿着这样的道路走你就会遇到看不尽的美景。

走在山间的林间小道上,看着远处重重叠叠的青山、密密层层的森林,看着草地上开放的小花,如果你此时觉得少了些什么,那你听远处飘来了“咣、咣”的牛铃声,这是大山深处的一缕烟火气。再走,再走,“咣、咣”的牛铃声会一直伴着你。

这就是我的家乡——拉乌,我深深地热爱这片土地。


作者/张若恒

编辑/杨宏毅

审稿/吴洪彪

终审/杨凤云

投稿邮箱/bcrmt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