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时讯•文化周刊】古底青脆李


古底青脆李

    丁 强•


在我的记忆里,古底坝的水果不多,果园更不多。我的家乡汉邑村有个苹果园,古底观音阁有个果园,但都没有李子树。李子树比较分散,李家一棵,丁家一棵,不成规模,卖不成钱。

我出生在古底坝汉邑村,印象中,村子里有青脆李,但最多不超过5棵:李茂表叔家有一棵,在南山坡脚,离他家有几百米;何世维大哥家有一棵,丁荣哥哥家有两棵。不管是讨到的青脆李,还是偶尔偷摘到的青脆李,味道都是一样的好,熟透了的青脆李,青里泛白,白里透黄,又甜又脆又水,小一点的一口一个,大一点的两三口一个。

俗语说“桃饱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意思是说,李子吃多了会肚子胀,甚至会疼死人。如果吃多了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李子,肚子更是难受,气鼓食胀。如果一次只吃六七个成熟的李子,就没事,而且是一种享受。小时候一到暑假,我们把羊赶上山,就去丁荣家摘李子吃,我们爬到李子树上边吃边说:“大权,你们家的青脆李太好吃了,个子比李茂表叔家的大。”“你说合了,我们家的青脆李是全村最大、最好吃的。我爹拿菌肥亚(施肥)李子树,当然就又大又甜。”

记忆中,青脆李树高大,最好吃的青脆李往往是树尖尖上、躲在李子叶里最后的那几个。小时候,我比较瘦,爬树比较厉害,爬高上低,翻墙撂壁,敏捷得很。等到只剩下最高、最难摘到的几个李子,我的优势就出来了,树枝再高、再细也敢爬上去摘。实在够不到,就拼命摇树枝,摇掉一个就大喊一声:“大权,掉草里,赶快翻找。”“又掉了一个,赶快去小树蓬蓬里扒找。”实在摇不下来,就拿石头、木棍往树上瞄准了打,总之每一年几乎都要把李子树上的青脆李消灭干净,一个不剩。

吃到最后一个往往是最好吃的,也是最舍不得吃的,三四个放羊的小伙伴只剩一个李子,分不过来,就只好一人咬一口。前面的小朋友,总会目不转睛地盯着咬李子的人,直到最后一小口李子塞到嘴里,吐出李子核,大家咽咽口水,算是李子盛宴结束。

那时候,只顾青脆李好吃,从来不去想这种李子是哪里来的,有多少年历史?反正是老品种,只管甩,管它是什么时候种的。我也不怕暴露年龄,古底种青脆李至少50年以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村里也随大流土地承包到户,仓房、稻场也卖。那时,我父亲是生产队长,东拼西凑攒够了钱,把一半仓房和半块稻场买了下来。我见家里稻场比较宽,一下子也不盖房子,春节刚过,就去把大李子树下树根处长出的小李子树挖了一棵回来,栽在墙角,居然活了,几年后开花结果了。味道和这三家的差不多,但却想不起来是从哪家挖来的李子树苗了。

在弥渡县从事林业工作的杨沛叔叔,有一年回来过春节,拿回来几苗树苗,说是“鸡血李”,并嫁接到我栽的那棵青脆李树枝上两苗,居然嫁接活了,一年后结果。这样一来,一棵李子树上就有了两个品种,新品种鸡血李花开得早,果结得早,比青脆李吃得也早。个头长成长形,两头尖,成熟后的鸡血李呈红黑色,不利核(果肉和果核无法分离),核大肉少,果肉酸甜,不脆。青脆李比鸡血李成熟得晚,长成椭圆形,呈黄白色,利核(果肉和果核可以分离),各有味道,但我更喜欢青脆李。1989年春,我当兵离开家乡后,就再也没有吃到这种青脆李了,味道只在记忆中。

2021年夏,看到汉邑村党支部书记、侄儿杨富发朋友圈,说想吃青脆李的报名,我让他给我寄点来尝尝。快递小哥送到家,李子的样子和印象中的一模一样,我洗了几个接二连三地品尝,还是那个味道:又甜又脆又水!这才是家乡的青脆李,正宗青脆李!

我急忙打电话给杨富:“杨富,青脆李还有没有?给我再寄几斤!”“阿耶(叔叔),不有了,今年只有一棵李子结果。”当时甚是遗憾。

古底是个历史悠久、出产丰富、人民勤劳,好吃好在的地方,一个适合青脆李生长的好地方。这几年,古底有了青脆李果园了。女主人杞燕介绍,她家李子园位于古底坝甸尾村洪水塘,就在牛角山对门。这里过去是荒山荒坡,白石头很多。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下,甸尾村民在这里种上桃树,后来将桃树嫁接成青脆李,改造成李子园,面积3.1亩,有260棵青脆李树。2021年10月,她家永久性承包了这个果园,在精心管护下,青脆李树长势良好,枝繁叶茂,进入结果期,李子挂满枝头,果实累累,预测产果八九吨。目前,青脆李已进入成熟期,正是好吃的时候。杞燕到平川镇咨询、学习,在快递公司帮助下快递到各地,既方便食客,又增加了收入。

愿家乡的青脆李,在乡村振兴中更加扬名。


图文/丁 强

编辑/杨宏毅

审稿/吴洪彪

终审/杨凤云

投稿邮箱/bcrmt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