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时讯•文化周刊】探秘老太山溶洞

探秘老太山溶洞 

   ·杨树荣


好多年前,就听说在鸡足山对面的老太山有一个溶洞,直到今年盛夏的一天,我才有机会前往探看。关于这个溶洞,听说过的人很多,到过那里的人很少。而我有幸与萝卜地村“望山老房子”民宿的主人王志斌一起游览了老太山溶洞,特别的景观让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溶洞在老太山腰西北,距离萝卜地村约3公里。我们从萝卜地村出发,沿着一条弯弯曲曲村里人盘地过往的山路行走,到了一家核桃板栗园之后,就走进茂密的杂树林中开始寻找溶洞的进口。在密密麻麻的杂树下,在奇形怪状的石灰岩间,我们绕来绕去好一会儿才找到了溶洞口。这是一个非常隐秘的洞口。洞口被一块大大的石头半掩着,加上旁边的小树小草的遮拦,如果不细心寻找,一马跑过是难以找到的。

溶洞口不大,一看就觉得有些狭窄,长宽都不过1米。拿起备好的手电筒和探照灯照看,发现进洞的路是呈70度左右的下坡,而且都是七坑八凹、歪歪扭扭的石头。借着洞口的天光只能看得见两三米远,往深处看就黑洞洞的,让人有些胆怯。后来,我们还是鼓起勇气,慢慢开始向下爬行,用约半小时的时间,游览了整个溶洞。

从洞口向下爬行,溶洞渐渐宽大起来,20多米后就到达洞底,忽然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整个溶洞呈不规整的形状,高处约有4米,矮处约有1米,大小面积约200平方米,可容纳200多人。洞里有生过火的痕迹,从烟熏过的石块看,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在探照灯的照射下,溶洞里的乳钟石很美,颜色是石灰石的灰色、深灰色,形状千姿百态,可谓鬼斧神工,让人遐想无边,有的像一张张栩栩如生的人脸,有的像一群群叽叽喳喳的小鸟;有的像传说中的八仙过海图,有的像孙悟空大闹天宫的背景;有的像寺庙里塑的罗汉,有的像手拿净水瓶的观音。用手机对着乳钟石不停拍照,每一张都是妙不可言的淡墨山水画。洞里极为安静,听不见洞外面的风声鸟语,专注于欣赏溶洞的美景,略有遐思,也许与世隔绝、恍如隔世就是这种情景了。随着灯光的照射,突然,在洞里的深处,大约一两百只蝙蝠一下子飞动过来,仿佛有了下小雨的声音,打破了洞里的寂静。我们不愿打扰蝙蝠的安宁,自觉爬出溶洞,流连忘返在洞口继续观风赏景。

王志斌说,距离老太山溶洞最近的萝卜地村,原名丰乐庄。相传在明朝1443年,始祖王乐,康郎人,入官被授官田,后来游鸡足山时,觉得此地山清水秀宜耕宜居,于是买下了这片土地开垦。丰为丰收之意,又丰字王字中的竖直笔上下贯通,有产业通传王氏家族之意。而乐字是取王乐的乐字,既有纪念始祖王乐之意,又是丰收民乐的意思。至今近600年的村庄,民风淳朴,生态宜居,生活美好,吸引了不少人到村休闲观光。王志斌的父亲今年已86岁,他曾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当侦察兵,参与过到缅甸、老挝、西藏等地的侦察工作,对当地的匪患情况非常了解。他说,过去的沙址坝交通闭塞,在清朝和民国期间,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东有四角山的土匪,西有桃花箐的土匪,时不时来沙址坝侵扰,百姓苦不堪言,到处东躲西藏,有的躲到树林里,有的躲到山洞里,老太山溶洞里就曾经躲过老百姓。到1950年还有残匪到沙址扰乱,发生了土匪在拈花寺箐伏击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事件,15位战士牺牲。后来解放军大部队清剿了土匪,还给人民平静安宁,百姓不用躲来躲去,安心搞好生产生活。

溶洞口正对着北面的鸡足山,在此看鸡足山真是轮廓分明,天柱峰顶云卷云舒,楞严宝塔时隐时现。金顶寺、大士阁、佛塔寺依稀可见,沙址坝多数的村庄一览尽收眼底。洞口附近,除了杂木树,都是高大的石灰石,经过千年风霜雪雨侵蚀的一块块石壁,仿佛一块块无字碑,讲述着老太山溶洞悠悠的岁月,镌刻着沙址坝一段段的难忘的历史。


作者/杨树荣

编辑/杨宏毅

审稿/张 进

终审/杨凤云

投稿邮箱/bcrmt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