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养蜂的爷爷
•张群艳•
爷爷因为喜欢蜜蜂,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就和蜜蜂打起了交道,慢慢的就养起了蜜蜂,现在成功养殖的蜜蜂有四五十窝。听爷爷讲养殖蜜蜂这条路是很艰辛的,将蜜蜂从山里带回来之后它还会飞走,留不住它们,导致很多时候都白忙活。有时这些蜜蜂也会自己飞来蜂箱里面,这样的蜜蜂它繁殖能力更好,归属感也更强。即使有时候留不住蜜蜂,这么些年来爷爷始终没有放弃养殖蜜蜂,始终奔走在寻找蜜蜂的路上,不停的忙碌着。
从前,家里正房、耳房上面都放置着蜂箱,每天中午那些蜜蜂飞来飞去嗡嗡嗡的让我很心烦,在家走路都是心惊胆战的,因为被蜜蜂蜇之后会过敏,吃蜂蜜也会过敏,蜂蜜这么好的东西我吃不了,太可惜了,大概是因为过敏的原因,一直对蜜蜂有距离感。有一天我和爷爷抱怨为什么要在家里养蜜蜂,它蛰到我可怎么办。爷爷说:“蜜蜂脾气很好的,你不要打它,不把它弄疼它是不会蜇人的,况且蜜蜂蜇人之后会死亡,它更不会轻易主动蜇人”。我似信非信,心里还是有些害怕。山里爷爷奶奶住的房子的四周都有蜂箱,毫不夸张的说每走一百米就能见到蜂箱,放眼望去那一片更是蜂箱密布,每次去恨不得“全副武装”。爷爷奶奶住的房子虽小但每天都很热闹,牛羊满山跑,鸡狗乱叫唤,再加上蜜蜂的嗡嗡嗡,热闹极了。蜜蜂的生物钟彷佛跟爷爷奶奶同频了,他们早上一起来蜜蜂也跟着忙碌起来了,他们睡觉后蜜蜂也回巢了。有次跟爷爷坐在厨房门前,看着前面牛圈上面放着的蜂巢里飞进飞出的蜜蜂,时不时还会看见两只蜜蜂撞在一起,这画面很有趣。爷爷在旁边还碎碎叨叨的向我讲解着,他说:“蜜蜂这个大家族中分为三种大角色,分别是:工蜂、蜂王、雄蜂。专门负责采蜜的是工蜂,它是家族中最忙碌、最勤劳的,不仅负责采蜜,还负责酿蜜、筑巢、守卫家园、哺育幼虫等等。蜂巢是六边形的,整整齐齐,具体用什么材料做的也不得而知,就觉得很神奇,可能机器都做不出来这么工整。其实啊,这个蜂巢也就是装蜂蜜的地方。每只工蜂每次采蜜的量大概有一滴水那么多,密密麻麻的蜂巢每次取回来这么少的量,它们得来来回回上千次上万次,工蜂真是勤快啊;蜂王负责产卵,来维持封群的繁殖;雄蜂主要用于交配,可惜的是雄蜂寿命很短,交配完不久就会死亡”。 我一听工蜂身兼数职还每天来来回回采蜜真想给工蜂们颁一个“最佳勤劳奖”。讲着讲着爷爷激动的说:“你看你看工蜂出去采蜜了”。
爷爷养殖的蜜蜂无人工喂养,蜂蜜都是来自大自然的精酿,这也是爷爷作为养蜂人一直坚守的准则,工蜂自己每天来来回回飞去花间采蜜。我又好奇的问爷爷蜂蜜是怎么形成的呢,他说:“蜂蜜是由工蜂酿造成的,工蜂将花蜜采回之后反复的吞吐、扇动翅膀再进行通风的方式加速花蜜中的水分的挥发,花蜜中的水分降到一定程度之后形成稳定的蜂蜜。当蜂蜜中的水分含量达到标准后,蜜蜂就将蜂蜜保护起来,保持蜂蜜的新鲜”。我惊叹原来蜂蜜是这样形成的,也惊叹爷爷真不愧是养殖蜜蜂多年的人,了解得这么的详细。
爷爷奶奶房前屋后的那些蜂箱,都是爷爷“打下的江山”。他养蜂的工具也好、去抓蜜蜂时使用的工具也好,都是自己做的。蜂箱是用木头做的,选择的木头是山里废弃的木头桩桩,长度约五六十厘米,直径约二三十厘米,将木头从山里带回来之后把中间打通,之后将木头内壁打磨光滑,再用其它木头做两个尺寸合适的圆盘,这个圆盘就是蜂巢的前后门,放在前门的这个圆盘还需打通一个小小的洞,供蜜蜂出入。这样,蜜蜂的新家就完成了。做蜂笼选择的是有透气性的布料,这样能确保蜂巢内部空气流通,做的蜂笼里面空间要足够大,这样蜜蜂待着才舒服。其实用的布料很环保也很简单,就是家里人不穿了的衣服。
每年二三月、三四月是爷爷抓蜜蜂最忙碌的时候,这时间段蜜蜂窝数量多,是抓蜜蜂的好季节,这时爷爷就会早出晚归,早早的去山里找蜜蜂,到晚上了还守在当天抓回来的蜜蜂窝旁。他去抓蜜蜂的时候都是轻装上阵,一根烟,一个蜂笼。抓蜜蜂的过程中更是什么防护工具也不带,在抓的时候点燃一根烟叼在嘴里即可,他知道什么力度不会被蜜蜂蛰,然后就一把一把的把蜜蜂放进蜂笼里。当然,即使已经知道了蜜蜂的脾气,有时也免不了被它蛰,但是对于爷爷来说,被蛰几嘴并没有什么大事,跟被蚊子叮没什么区别。回到家之后他又把蜂笼里的蜜蜂转移到蜂箱里,与去山里抓蜜蜂时不同的是爷爷嘴里没有叼烟了,但还是一把一把的把蜜蜂放进蜂箱里。我见过爷爷把蜜蜂从蜂笼里移进蜂箱里的过程,那场面要是有密集恐惧症的人要避而远之,手上、脸上、身子上全是密密麻麻的蜜蜂。接着就用牛粪把蜂箱前后的门密封起来,选择的这个牛粪还有点讲究,爷爷说要用在山上放养的牛的牛粪,家养的牛的牛粪可不行,放养的牛的牛粪更有粘性,密封性会更好。
爷爷每年割两次蜜,一次在五、六月份,一次是十一、十二月份。割蜜的时候用的工具是一把刀、一些干牛粪、一个盆,刀是用来割蜂巢的,干牛粪是用来熏在蜂巢上的蜜蜂,这时候的蜜蜂攻击性很强,它可能意识到有人入侵它的家园,得攻击防守了,叼根烟已经不管用了,盆是用来装割下来的蜂巢,蜂巢割好后再准备一个盆、一个筲箕,一块棉纱布,将棉纱布平铺在筲箕里,再将筲箕放在盆上,把蜂巢放进筲箕里,用筷子或勺子挤压蜂巢,使得蜜汁从筲箕缝隙中滴落,从而分离出蜂蜜。滤完蜜汁的蜂巢还大有用处,连同筲箕放在大火上蒸,蒸了之后蜂蜜也会从筲箕缝隙中滴落,这样的蜂蜜叫二蜜,将二蜜放置冷却,二蜜表面会形成一层黄蜡,黄蜡可供刺绣者润滑线,减少了线结,提高了刺绣效率。二蜜就留下自己食用。我问爷爷为什么有时会听见你们说蜜蜂有苦蜜也有甜蜜,他说:“这个问题你难倒爷爷了,很专业的原因我也不知道,可能跟季节、蜜源有关,夏季的蜂蜜是苦的,国庆节之后的蜂蜜是甜的。”
问起爷爷为什么喜欢养蜜蜂,他骄傲的说:“蜂蜜的营养价值高,功效也很多,现在人工养殖蜜蜂的人很少,街上卖的那些蜂蜜好多都不是正宗的土蜂蜜,想吃蜂蜜的人很难买到真的,我想多养点蜜蜂,让他们都能吃到正宗的土蜂蜜”。 虽然爷爷今年已74岁了,但他还是会去山上找蜜蜂,好在每年蜂蜜的产量都正常,蜂蜜的品质都很好价格也不错。每次看着爷爷捯饬蜂箱的样子,看着他忙碌的背影,时不时听见他对着蜜蜂喃喃自语,那一刻对于我、对于他来说幸福都具象化了。每年家里都有爷爷自己取的蜂蜜,特别是到冬至的时候,在火上烤一点糍粑,再蘸一点蜜蜂,美味无穷。看着家人吃完蜂蜜之后脸上甜甜的笑容,我心里更是甜蜜无比。
有人说,人都是感性的,和某种东西相处久了,会产生感情和依恋。对于爷爷来说养蜂不仅是一种生计,更是一种情怀,半辈子的养蜂人,虽然辛苦了半辈子,但也在苦中找到了乐趣,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