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宾川】朱家璧率边纵过宾川 平川青年踊跃入伍

朱家璧率边纵过宾川 平川青年踊跃入伍

         。丁 强 。

1950年元旦,边纵部队在宾居合影留念,第三排中间为平川人马彪。

马彪女儿马月娟/供图

2025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诞辰104周年纪念日,在这个历史时刻,让我们一起追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带领云南人民进行解放战争的历史,讲述朱家璧副司令员率领边纵部队西进祥云、宾川的故事,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战火纷飞的年代。

平川建立“地下党”组织

1949年解放以前,大理宾川平川地区的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受尽国民党政府拉兵派款,敲诈勒索的折磨;尝尽地主阶级地租和高利贷剥削的苦头。穷苦人民过着极其贫苦的生活,在死亡线上挣扎,很少有人能够活到80岁,人民群众的心里埋藏着反抗的怒火,盼望着光明的到来。1944年以后,平川地区终于盼来了共产党,盼来了希望。

     张文藻,平川禾头村人,1944年在昆明加入中国民主青年同盟(以下简称“民青”,是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参加了昆明“一二一”学生运动。1946年受党组织滇西工委欧根的安排,8月带着爱人徐鹤书回到平川禾头村,秘密从事“地下工作”。1947年春,江外村小学校长杨仕俊聘请张文藻、杨齐贤为小学教员。杨齐贤在平川初级中学读书时,曾受过革命思想的薰陶,两个年青教师在一起后,张借给杨一些进步书刊阅读,杨齐贤思想有了进步,9月张文藻介绍杨齐贤加入民青。江外村人赵仕元,也是民青成员,他在平川初级中学教书,3人常在江外村小学谈论大势,商量如何发展农村组织。楚雄人、平川中学教师、“地下党员”赵正华与张文藻接上关系后,两人以打亲家的身份,经常在一起谈工作。从此,平川地区的革命火种燃烧起来。

       陈子厚,1938年加入党的组织后,回到家乡教书、行医,在群众中很有威信。1948年8月,宾川县工委书记杨鹏翥来到平川,根据滇西工委提供的情报审查并跟陈子厚用联络暗语接上了关系后,开始建立平川“地下党”组织,杨齐贤、张文藻常常来往于下川(含牛井、太和、力角、大营、炼洞)、平川之间,与下川的“地下党”组织保持着联系,从下川的联络点带回《农抗会章程》《民青章程》《减租减息》等学习宣传材料,在平川发动群众中开展宣传学习,发展民青、农抗会员。

通过考察,杨齐贤在江外村选定了18个贫苦农民,以喝鸡血酒的形式结拜弟兄,把他们发展成为农抗会员,后来发展成为了民青成员,以江外村为中心向外联络发展,发展了杨仕佐、赵尔康、赵克仁、杨齐梅、罗万忠、杞茂春、杨定选、李定高等为民青成员。张文藻以禾头村为联络点,先发展了李光文、赵瑞、李自高、张熹为农抗会员和民青成员,后又到古底发展赵晏、李仕荣、赵仕尧等人加入民青。徐鹤书也积极协助组织发展工作,民青、农抗会组织进一步发展壮大。1948年11月,平川邮政代办、中医李毓桦,国民党平川冬防队分队长李藩,平川冬防队事务长李元章都发展成为民青成员,成为地下组织的重要骨干力量。民青、农抗会、妇女会组织遍布平川、底么、古底、钟英、拉乌,民青、农抗会员在各地积极组织开展抗租、抗征兵、抗征粮,反抗国民党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和地主阶级的压迫剥削。

     1948年12月,宾川县工委在平川建立了中共平川区工作委员会,工委书记是陈子厚,由民青成员张文藻、杨齐贤开展平川和拉乌的工作。1949年2月,由洪光启、陈子厚介绍,张文藻、杨齐贤、李毓桦在陈子厚家举行入党宣誓仪式,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平川武装暴动成功

1948年12月,中共宾川县工委派杨再春等8人上四角山组织武工队开展武装斗争,他们发动群众,组织农抗会,很快组建起一支100余人、70余支火药枪的武工队,杨再春任队长,尹开富任副队长。武工队策划春节后出击乡、保公所,不料走漏风声,邓川县政府派出200人于1949年1月24日围剿四角山武工队。武工队进行还击,激战3小时,毙敌2人,打伤多人,但因敌我力量悬殊,弹药耗尽,武工队主动退入深山坚持斗争。

       1949年4月12日,上川两镇(宾东和象西镇)武装起义后,队伍向祥云下庄街滇西人民自卫团总部报到,部队暂时叫宾川大队,之后整编为滇西人民自卫团一支队,番号为六大队。上川武装暴动的成功,给平川地下党极大的鼓舞,许多农抗会员都纷纷要求尽快组织平川地区的武装暴动。1949年5月4日,宾川县工委书记杨鹏翥到张文藻家开会,传达县工委指示:“县工委决定,大营、牛井、平川地区今晚组织暴动,牛井外面已安排好了,还派来周正常、杨鑫、查世泽、何敏协助平川,安排在江外村杨齐贤那里。叫杨齐贤带领江外村的农抗会员及外边来的同志接收云护乡公所(钟英乡)的枪后到康宁。叫张文藻带禾头的农抗会员接收平川镇的枪后,到古底乡公所。”参加会议的人有:张文藻、李光文、赵瑞、李元章。杨鹏翥问李元章:“你们作内应能不能完成任务?”李元章回答:“保证顺利完成任务。我回去同李藩商量,把枪支、子弹全部集中在一处,去的人一到,拿抢就走。”当天下午,张文藻家集中了30多名农抗会员,他们手提大刀、梭镖、木棒,由张文藻带到平川镇公所,冬防队长李藩把枪交给农抗会员,跟着队伍向古底方向前进。到古底乡公所,稍有阻力,打了两枪,就把冬防队的枪全部缴械了,张文藻带着队伍到汉邑村文昌宫暂住。

杨齐贤带着江外村农抗会员及牛井前来协助的周正常等10人到云护乡公所,乡公所冬防队班长李定高作内应,缴了冬防队的枪后到黄栗山集结,第二天早上接情报通知到汉邑村,与张文藻一起到禾头村会合。平川武装暴动成功,起义队伍控制了整个平川地区,国民党宾川县政府的政令在平川被废止,平川人民结束了被压迫、受剥削的历史。


    古底汉邑村   吴淞江/摄

汉邑村,彝语名“塔拉摩”,地处古底坝南端。明末清初,外地汉族迁移到此从事农耕,安居乐业。

汉邑文昌宫始建于大清嘉庆末年(1820),供科举文生祭祀之用。大清光绪三十年(1904),绅首丁体元、文生罗廷辉倡议重修大殿与藏头房,勒石刻碑“永垂不朽”以记录重修始末。


     汉邑村文昌宫    吴松江/摄

1906年,文昌宫作为汉邑小学,成为古底坝办学最早的第三所学校。解放战争时期,汉邑村既是宾川县“地下党”组织和游击队活动的隐秘场所,也是平川地区文化场所。

据《人文宾川》记载:民国三十七年(1948)9月,中共宾川县工委在正惠高中秘密建立,王文忠(杨鹏翥)任书记。同年12月,由县工委领导的“四角山武工队”建立后,并入姜寅游击队;地下党派赵仕元(赵仕虞)在铁锁组织民族武工队,后编为宾川人民自卫队第四分队。1949年,在中共宾川县工委的领导下,全县掀起了革命高潮。中共地下党在古底进行秘密活动,各村建立“农抗会”,文昌宫成为古底上片农抗会的集会处,为抵抗国民政府统治、古底得解放作出贡献。1952年,土改工作队进驻汉邑村,关系到土改的会议均在此召开。这里曾办过夜校、识字班,为平川地区扫盲、培养人才做出过贡献。

汉邑村麻栗林   

平川人民自卫队驻扎汉邑

1949年初,解放战争取得节节胜利,中共滇西工委为迎接全国解放,提出“开展武装斗争,夺取国民党地方政权”的号召,中共宾川县工委书记杨鹏翥在宾居卢家庄朱辛人(地下党员)家果园内召开上川地区地下组织负责人紧急会议,商讨宾东(蹇街)、象西(宾居)两镇武装暴动问题,与会人员有杨鹏翥、熊新民等9人。会议主持人杨鹏翥和大家一起研究分析了全国革命形势和宾川当时的斗争情况,认为在上川两镇武装暴动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当晚12点由宾东镇长李克俊(中共党员),象西镇长杜介眉(中共党员)率所属冬防队员和部分农抗会员进行武装暴动,起义指挥部设在朱家果园内。当晚10点,李克俊、杜介眉分别率冬防队员和部分农抗会员顺利夺取两镇武装,夜间12点,两镇起义部队先后到山岗铺会合,两支队伍共有170多人,有步枪130余支、冲锋枪1支,子弹9箱,手榴弹百余枚,还有部分手枪和大刀,两镇起义队伍会合后开赴祥云下庄街,驻扎三英寺,有160人枪,暂称宾川大队,大队长熊新民,教导员杨鹏翥。

     1949年4月18日,队伍集中到祥云南山整编,宾川大队编为滇西人民自卫团一支队六大队,下辖一、二两个中队,共208人枪(包括4月16日李必昌率40人起义夺取的宾居冬防队和李培炎家祖祠的32支枪),大队长朱铁钧,教导员杨鹏翥。4月30日,洪光启在牛井吴家营李昆家果园内召开肖灿明、陈卓、李昆、钟岳参加的紧急会议,对下川、大营武装暴动做了安排部署。

1949年4月28日,滇西人民自卫团总部派杨鹏翥返回平川、古底召开县工委秘密会议,做出5月4日在下川、大营、平川组织武装暴动的决定:平川由杨鹏翥指挥,下川、大营由洪光启组织领导,下川、大营暴动后,向平川靠拢,建立平川革命根据地。5月4日夜,下川区委以打进五星镇冬防队的活动中心农抗会骨干刘相、袁忠作内应,由钟岳里应外合,夺取了镇公所的武装,大营30多名农抗会员在余文俊、赵宇、郭光前率领下,到松园接应五星镇暴动出来的队伍,由钟岳带领连夜开赴平川。平川“农抗会”在地下党员张文藻率领下,以冬防队分队长李藩作内应,夺取了平川镇公所的武装,地下党员杨齐贤率农抗队员手提大刀、梭标冲进云护乡(钟英乡)公所,缴获步枪20支、子弹500发,平川成为革命根据地。

      1949年5月5日,下川、平川两地武装起义队伍在平川禾头村会合,组成平川人民自卫队,下辖3个分队,几天后,赵仕元(又名赵仕虞)率领在平川后山及铁锁一带开展武装斗争的武装力量90余人及枪支到汉邑村整编为四分队。6月,整编后的平川人民自卫队在当时的县工委书记杨鹏翥指挥下,集结于汉邑村文昌宫,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接收平川境内各地自发革命组织,集结各路武装,壮大革命力量,并把文昌宫后的麻栗林作为训练场,进行整训,与国民党反动武装进行巧妙周旋。

      赵仕元,1944年冬在昆明加入民青,1948年8月,在昆参加“反美扶日运动”,为躲避官兵抓捕,回到宾川,在与下川区地下组织取得联系后到平川跟地下组织一起积极开展活动。1948年9、10月,平川中学学生反对军事教官的管教,强烈要求清算校长的账目,校方认为是赵仕元在煽动学生闹事,便向国民党宾川县政府告密,说他是共党分子,请求下令抓捕。得知这个消息后,赵仕元离开平川转移到渔泡江东岸的盐丰县铁锁。铁锁的乐丰乡瓦窑村有赵姓宗亲,在距铁锁不远的三台乡老碑么,1935年前发生轰动云南的彝民起义,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起义首领普光照还在,据说他还存有百余支枪。赵仕元来到这里走遍铁锁的三台乡、多底河、拉巴等地,宣传打倒土豪劣绅,秘密发展民青、农抗会,经人介绍认识了普光彩,并住进他家,帮他免除了11年来乡长对他家每年2万个泡核桃、2斗麻子的敲诈勒索赋税,得到普光彩的信任。1949年3月初的一天,普光彩叫来20多人交给赵仕元,由他弟弟普光汉带路去取藏了12年的枪。早饭过后,他们从普光彩家出发,走了50多里山路,来到一个岩洞,普光汉点燃火把一起进去,共搬出长短枪50多支,但早已锈迹斑斑成了废铁。他们原计划到山洞取出枪后就往金沙江边,去缴一个国民党保长家的枪,据可靠消息,对方有小卡宾枪等七八支好枪,由于情况有变,只好改变计划。

1949年3月的一天夜里,赵仕元带领20多人袭击乐丰乡公所,解除了冬防队的武装,夺取30多支枪,会合其他农抗会会员40多人后,撤到南山观音殿宿营。第二天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减租减息,宣讲土地改革,宣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群众欢呼雀跃。他们还派出战士到各村寨收缴了土豪劣绅的武器,并以中国人民解放军金沙江纵队的名义,署名司令员“黑炭”发布公告,责令国民党官员停止征兵、征粮、征税,听候接管。此后,队伍迅速发展到80多人,分为3个中队。

      1949年5月中旬,宾川县工委书记杨鹏翥派人通知赵仕元率领在铁锁、朱苦拉、后山一带开展武装斗争的80多人枪到古底汉邑村,与平川人民自卫队“会师”,被编为四分队。

6月初,平川人民自卫队奉命开赴拉乌,与滇西人民自卫团一支队六大队一、二中队会合,编为六大队三、四中队,后来又编入七支队三十五团第三营,最后调到三十二团。1950年1月,调下关接防担任警备,迎接解放大军到下关。不久,改编为大理军分区独立营。

而杨家训组织有60多人的一支队伍,构成人员比较复杂,其中有惯匪、兵痞伍成林、龙江、陈俊、焦成等6人,民愤极大。他们在金甸缴了地主武装的枪后,在牛井街抢劫商铺,1949年5月13日,他们来到平川驻扎在西山庙,后又移住平川街,在平川开仓卖粮,派出人员与平川人民自卫队联系谈判,要求收编。平川人民自卫队派出谈判代表杨鹏翥、董翰墨、李昆、钟岳,地点定在古底汉邑小学。双方通过谈判,杨家训同意对其部进行改编,并同意交出惯匪伍成林、龙江等6人给人民审判。5月14日,在古底逮捕这6个惯匪,经审判,报县工委批准,以平川人民自卫队的名义张贴布告。事先说定处决地点在平川街,但县工委从安全角度考虑,在古底就地处决了这6个匪徒,这引起了杨家训的警觉,他立即率部从禾头村移驻西山庙。县工委派张文藻前去说明情况,但与杨家训失去联系,给杨家训落下一个不守信用的口实,两天后得到杨家训的消息,杨家训改口称不接受自卫队改编了,在平川暂住几天后要往北上。不仅如此,又肆无忌惮地开仓卖粮。县工委立即向滇西人民自卫团总部反映情况,总部指示:要尽量采取不流血或少流血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并派出人员前来协助。经县工委研究决定,采用先武力包围再进行谈判的策略,5月21日,包围部队与杨家训造成冲突,杨家训带着9往北逃窜后加入姜寅游击队,其余全被平川人民自卫队俘获,除7人离队外,其余人加入了平川人民自卫队。这次冲突导致平川人民自卫队的杨鑫、李绍学、董和周、何敏4位同志牺牲。6月,平川人民自卫队奉命离开汉邑村前往拉乌,后来被改编为边纵七支队。

     朱家壁率领边纵到平川

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是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由云南、广西、贵州优秀儿女组成的一支敌后武装部队。

1948年7月,中共桂滇边工作委员会和云南省工作委员会将滇东南地区的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第一纵队调至桂滇边界地区,与桂滇边人民游击队第一支队合编,成立桂滇边人民游击队,共1600人,归中共桂滇边工委领导。10月下旬,桂滇边人民游击队600人坚持边界地区斗争;1000人进入云南省南盘江两岸山区开展武装斗争,开辟游击区,年底部队发展到1万多人。

1949年1月1日,桂滇边人民游击队与云南、贵州境内的部分人民游击队在罗平县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以下简称“边纵”),下辖第一至第十二支队,共3万人;庄田任司令员,周楠任政治委员,朱家璧任副司令员。 

1950年3月,边纵番号撤销,部队分别编入云南、广西和贵州军区。 1950年4月1日,遵照云南军区指示,以独立第一团为基础,组建玉溪军分区。奉云南军区命令,以第四支队为基础,整编为云南文山边防区部队,第三十一团、三十二团整编为文山边防区独立一团,团长张崇文,政委梁涛明;三十五、三十七团整编为文山边防区独立二团,团长周剑华,政委肖屏,政治处主任向克勤。第七支队司令部、政治部人员转业到地方工作,各团就地划归十四军各师指挥。6月,三十一团改编为保山边防区基干团,第三十二团为大理分区独立营,第三十四、三十五团为丽江军分区基干团,骑兵大队为十四军军直骑兵大队,编余人员大部分转业到地方工作。


 

朱家璧,云南龙陵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1933年任云南陆军讲武学校二十二期(教导团)教官。早年参加滇军,1930年5月南京中央军校第八期,1933年毕业于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八期。曾任滇军连长。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被派回滇军做党的秘密工作。1948年领导滇东南西山、圭山起义。参与创建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和滇南游击根据地,任自救军第一纵队司令员。1950年后,任昆明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云南省公安厅厅长。1964年晋为少将,曾获一级解放勋章。

1949年1月,边纵队副司令员朱家璧率领边纵第三支队,跳出外线向滇北进军,配合滇北党组织开辟滇北新区,对昆明形成包围之势,有力地配合了盘江两岸的反“围剿”斗争,推动了云南武装斗争的发展。1949年7月,朱家璧率部西进,调动敌军,迂回转战八千里,指挥边纵炸毁了滇缅公路上的功果桥和惠通桥,切断了敌人向西逃窜的通道。平川地区口口相传:朱家璧部队到平川,“我加入的是朱家璧的部队”,说的就是这段历史。

            古村拉乌

地处盐丰(今大姚县石羊镇)、祥云县、宾川3县交界峨溪河畔的拉乌村,解放前是祥云县峨溪乡乡公所的所在地。1949年2月,祥云县地下党张渺首次到拉乌做上层人士、后任祥云县北区治安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吴泽生(吴朝惠)、进步人士白光升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峨溪乡乡长白光宇的思想工作,动员他们支持革命斗争。随后宾川县工委也派陈汝坤(陈子厚)来做白光升、吴泽生、白光宇的思想工作,使他们思想倾向革命,积极靠拢共产党。4月底,杨鹏翥带着谢登荣从祥云下庄到平川组织5月暴动,路经拉乌村,认为拉乌村一是地理优势独特,二是群众基础好,三是有大量粮食储备,可作为革命根据地。5月初,祥云县米甸地下党派王必兴、李克武到拉乌发展吴焱东、白光升加入农抗会组织,秘密串联发展农抗会员,拉乌村消灭了以赵锡忠为首的盗用李鉴洲部队名誉、欺骗部分农民,在乔甸、禾甸、米甸大肆活动后串入拉乌的80多人的土匪武装,缴获冲锋枪、步枪30支,土枪30支和长刀。随后,将这些人枪送往米甸,交由滇西人民自卫团接收。5月8日,宾川六大队大队长朱铁钧、教导员杨鹏翥带领一、二中队负责解放盐丰县城的主攻任务完成后,回到拉乌驻扎。

1949年6月初,平川人民自卫队开赴拉乌与六大队汇合,编为三、四中队,为解放宾川县城州城作好了准备。8月6日,攻打宾川州城失利后,六大队退回拉乌集中整训,学习毛泽东主席《反对自由主义》等著作,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利再战。六大队在拉乌活动期间,拉乌人民准备好一仓大米供给部队,由田粮干事杨联璧负责供给工作;进步人士吴泽生拿出2只山羊为部队改善伙食。六大队驻扎于拉乌,纪律严明,作风较好,传播了革命思想,9月离开拉乌,后来编入边纵七支队。

           拉乌文昌宫

1949年10月,朱家璧副司令率领边纵部队2000人经过盐丰县后,准备从米甸经祥云县城西进。10月14日,边纵由插朗哨后山经峨溪乡杨家坟、三锅枪(地名)直达拉乌村,休整后经宾川县平川西进。15日上午,前卫部队从拉乌村后山到达拉乌村,下午2点,朱家璧到达拉乌村,他写了一封信找地下工作的同志和农抗会负责人,由乡丁李泽忠送到村子对面的阿家屋基(地名),找到了地下工作的祥云县北区副特派员兼峨溪乡指导员孙祥,在场的还有农抗会会员白光升、吴焱东和上层进步人士、祥云县北区治安委员会主任委员吴泽生、进步人士杨联璧,孙祥看信后知道是边纵部队来到拉乌,当即与白光升赶回村中,在杨体仁家见到了朱家璧副司令员和杨守笃。

朱家璧肯定拉乌工作的同时,重点了解了八支队工作和当地农抗会的发展情况,指示他们要为部队组织粮食,除当天吃的以外,还要让每个战士都能带上一点。

见过朱家璧后,孙祥找到拉乌村管理谷子的张宇熙和吴联增,打开在张信廷家楼上的谷仓,由张家强等人分发给每户谷子一斗,碾成大米后再交给边纵部队。一时间,全村人有的用碾子碾,有的用石臼舂,连夜为部队准备大米。

           古村拉乌

1949年10月15日,朱家璧带领边纵2000人途经拉乌村,人民群众热情迎送,不仅连夜加工出8000斤大米,还给边纵送来蔬菜、柴草等物资,部队在拉乌村住了一夜。10月15日下午,农抗会组织派白光升找到古底的民青成员赵晏,告诉他说:“边纵西进部队明天到古底吃早饭,你们赶快做好两件事:一是准备好粮食;二是调查敌情。”赵晏立即召开古底村联会议,发动群众筹粮,同时派人通知平川地下党组织,准备迎接西进部队的到来。这时秋收刚刚开始,农民都收割了一些谷子,经过宣传,很快筹措了粮食,很多群众自愿为人民军队煮饭、做菜。10月16日早上,朱家璧率部队离开拉乌村,全村人扶老携幼,依依不舍来送别他们到古底、平川。部队到达古底,战士们多数身穿农民服装,有100多人则穿着缴获的国民党军队的黄军服。但是部队武器装备很好,有炮,有轻重机枪,还有电台。朱家璧骑着马走在队伍中间,后面是一些伤病员,有的骑着马,有的拄着拐杖,少数重伤员用担架抬着。

边纵部队一到古底就唱起革命歌曲,嘹亮的歌声响彻云霄,吸引了很多村民前来围观,大家热烈拍手欢迎。吃过早饭,朱家璧又率队向平川街开进。当部队路过江外村时,全村男女老幼都出来,站在路旁列队欢迎。队伍到了平川街,司令部设在沈国忠家,各连队分散住在平川街及附近村庄。各村的农抗会组织人员为部队送去大米和蔬菜,处处呈现军民一家的景象。晚上,西进部队和平川地区的群众在平川街学校的操场上举行军民联欢篝火晚会,参加晚会的军民近4000人会场上燃起了几堆熊熊的大火,一片欢腾。平川区临时人民政府主席邵应龙作讲话,他代表全区人民对西进部队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亲切的问候。接着,朱家璧副司令员讲话:“我们一到平川,就像到了解放区,就像回到家里一样亲热。我代表西进部队全体指战员感谢乡亲们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关怀。我们现在的任务虽然很重,但形势却很好,解放大军已渡江南下,很快就要到达昆明。蒋介石妄想盘踞云南作垂死挣扎。他在云南有两个军,我们必须堵住他们的后路,不让他们逃往缅甸,配合解放大军把他们彻底消灭。因此,我们不能在平川久住,我们还要去战斗,去消灭敌人。乡亲们,云南不久就要解放了,我们还会见面的……”讲完话,朱家璧回到司令部,恰逢古底汉邑人李仕荣领着8名青年前来要求参军,朱家璧询问了一下情况,便写了一张字条,传令把他们编入部队朱家璧副司令员对李仕荣说:“你不能去,要留下来在地方配合打游击。”这时,李毓华、杞茂春、杨光明和各村农抗会负责人也来到司令部看望朱家璧副司令员。谈话间,他们请求朱副司令员率队攻打宾川县城,活捉闫德臣。朱家璧说:“闫德臣再凶也不过是狗脚上的一根毛,我写信警告他,他就不敢再来了。再说蒋介石一完蛋,他的日子也长不了。”

李毓华等人起身告别时,朱家璧副司令员向平川区临时人民政府赠送了5支步枪、一些子弹和一支军号。

10月17日,朱家璧率领边纵离开了平川,前往滇西北与边纵七支队会师,去执行新的战斗任务。边纵在拉乌、平川分别只住了一个晚上,却给平川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影响。

     边纵三十二团进入州城

1949年12月9日,国民党云南省主席卢汉宣布云南起义,云南和平解放。

1949年12月23日上午10点,入城仪式开始,三十二团团部和一营全体指战员500多人,迈着整齐的步伐,威武雄壮地从西门进入宾川县城州城。战士们边走边高唱《共产党像太阳》《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歌曲,一个个英姿焕发,神采奕奕。听到自己的队伍和亲人回来的消息,州城街和附近村庄的群众奔走相告:“宾川大队回来了!”乡亲们扶老携幼站在街头迎接亲人,指战员们也频频挥手向群众致意。入城仪式结束后,一营前往北门外曹家大院,团部直驱县政府接管政权,团直属警卫排抵达南门接管县医院,新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宾川县委员会由杨鹏翥、洪光启、杨再春、肖鉴明、张洪5人组成,县委书记杨鹏翥。

1950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宾川县委员会、宾川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并在州城南门外广场召开了万人庆祝大会。

汉邑村传扬游击队故事

平川地区是云南省40个革命老区之一,1999年10月,经云南省委、省政府批准,拉乌彝族乡被列为“革命老区”。

     革命遗址中有古底汉邑村,宾川游击队、朱家璧司令员成为几代人的记忆,1949年20来岁的青年,有的参军入伍,先是加入边纵,后来加入解放军,解放以后回到村里,在给我们这些后辈讲故事的时候,总会自豪地说:“我当兵加入的是朱家璧的部队!”没有参军的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民兵,成长为生产队长、公社干部,留在古底建设家乡。年纪稍微小一点的人口口相传:300来人的游击队(平川人民自卫队)在汉邑村驻扎,在文昌宫训练,在麻栗林打靶。

汉邑村人丁洪、张俊、张勇(已故)等人口头讲述:1949年6月,古底坝的秧苗刚栽插下去不久,一天晚上古底坝下半截突然点燃一长串火把,而且还在移动,感觉“敌人”正向汉邑村袭来。游击队急忙紧急集合,带上枪支,迅速向大凹子、小米地急行军,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天亮后村民一打听,才知道游击队转移到拉乌村去,原因是误以为国民党部队从县城打着火把来袭击游击队,其实是虚惊一场,真实情况是下半截的群众在田埂上竖起火把,驱赶害虫,防止害虫损害秧苗。20世纪六七年代生产队时期,汉邑生产队要摞树叶、刮肥土,用来堆堆肥,社员们到麻栗林、大凹子、小米地摞叶子、刮肥土,经常会捡到子弹壳,年长一点的村民说是游击队员留下来的,很有纪念意义、收藏价值。

     2005年,校点合并,汉邑小学撤销停办。2012年,在社会各界努力下,筹资修葺文昌宫,并被列为“大理州革命遗址”,院内树立着的“永垂不朽”“平川地区党组织活动地遗址”两块石碑记述着上述史实。

2025年7月1日,恰逢中国共产党诞辰104周年之际,我们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边纵部队所走过的革命道路,讲述平川地区的解放战争历史,目的是让更多人了解先辈的经历,珍惜人民得解放、翻身做主人的新生活。


作者   张兴华  杨剑年  吴宗伯  丁强

编辑   杨宏毅

责编   云南日报方志编辑丁强 

审稿   张进

终审   杨凤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