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龙关注】李学高:用一生击鼓 为非遗续脉

图片
图片
 勒巴舞公益培训课 

图片

在玉龙县新时代美育课堂勒巴舞公益培训课的排练厅里,鼓点如惊雷般密集。县级勒巴舞非遗传承人李学高俯身弓步,手掌叩击鼓面的力道里藏着祖辈相传的密码。他正手把手纠正学员的“青蛙跳”舞蹈动作,膝盖的弧度、脚掌的落地角度,甚至眼神里的专注,都要复刻纳西族先民。这样的场景,如今在他的生活里愈发频繁。二十余年的坚守与创新,在各级党委、政府与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这支古老的舞蹈从纳西族村寨正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成为丽江非遗活态传承的鲜活样本











图片
玉龙县新时代美育课堂

李学高的血脉里,流淌着勒巴舞的基因。作为勒巴舞家族第六代传人,他自幼跟随祖辈学习,那些模仿耕牛摆尾、雄鹰盘旋的动作里,藏着纳西人对自然的敬畏,藏着纳西族农耕、狩猎、祭祀的全部密码。 

图片
图片

但这份传承曾险些断裂,随着老一辈勒巴舞艺人相继离世,勒巴舞面临“人走艺绝”的困境,但他并不气馁,并暗暗下定决心:“绝不能让鼓声断在自己手里。”

最初的传习之路,孤独得只能听见自己的心跳。“早些年,想找个愿意好好学勒巴舞的人,难。”李学高的话语里,藏着传承初期的不易。即便如此,他从未停下脚步,只要有人愿意听、愿意学,他就耐心教,哪怕只有零星几人,也坚持把每一个动作、每一段鼓点讲透教熟。那些年,他的传习之路,更像是一场孤独的坚持,鼓点声里,藏着不为人知的执着。

转机出现在国家加大非遗保护力度之后,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为勒巴舞的传习提供了固定阵地和基础保障。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让李学高有了更坚实的依托,也让更多人开始注意到这支古老的舞蹈。李学高也被吸收为玉龙县文联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他的身份从“单打独斗”的民间艺人转变为有组织依托的文艺工作者。

“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支持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勒巴舞,来学习勒巴舞,我们授课的条件也越来越好,去授课的地方越来越多,形成了良性循环。”李学高说。

真正的“破局”,从校园开始显效。起初他被邀请到学校授课,他心里没底,担心孩子们对传统舞蹈缺乏兴趣。没想到,孩子们学得认真,参与热情越来越高,学校还将勒巴舞改编成课间操,让非遗文化完美融入了校园,从玉龙县幼儿园到各中小学,再到丽江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都能看到李学高忙碌的身影。乡村与社区的传习网络,也在坚持中逐步铺开,遍布多个乡(镇、街道)的“勒巴舞传习点”开班时都异常热闹,李学高也会定期开展授课。

图片

李学高说:“在学校里,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勒巴舞,他们会问我什么时候教他们青蛙舞、猴子舞。在各乡镇授课时,也会有很多小朋友过来学,让我感到很欣慰。”看着孩子眼里的光,李学高突然觉得,那些年的孤独都有了意义。

“我是纳西族,很喜欢我们的纳西文化,我学习勒巴舞一个多星期了,感觉很有意义。以后长大了我想把我们纳西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文荣学校四·六班学生杨子墨说。

二十余年的坚守与支持,让这支古老舞蹈焕发新生。“非遗传承不是单打独斗,是政府搭台、非遗传承人唱戏、群众参与,只要这股合力在,勒巴舞的鼓声就永远不会。”李学高说。

如今,李学高的足迹遍布全县,累计培训的学员成千上万;鼓声从村寨传到县城广场,甚至跟着文旅推介活动走出丽江,也能在省级比赛中斩获佳绩,勒巴舞的古老鼓点,正与时代同频,奏响文化传承的新乐章。

排练厅里,新一批学员正在练习,鼓点时而如溪流潺潺,时而如万马奔腾。李学高的每一个教学动作里都带着对祖辈的敬畏,对未来的期许,有传承人的执着,更有文化守护者的担当。

“未来不管有多辛苦,我还是会全力以赴做好这项工作,把我们纳西族的勒巴舞发扬光大!”李学高说。



玉龙县融媒体中心 王晓刚 报道


主办单位:玉龙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和丽雯

二审:张世芳

终审:和尚彪

监制:和岳琪

法律顾问:云南李寿刚律师事务所 李万昆

132 0888 3552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