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老兵丨从司号兵到“活教材” 张玉发用一生擦亮“忠诚”底色
青春立志,从田埂走向军营的赤子心。1962年2月,张玉发出生于云南会泽一户普通农家。1981年1月,19岁的他怀揣“保家卫国”的信念走进军营,成为原11军31师某团的司号通信员。“穿上军装那天,我就告诉自己,要当一名能打仗、打胜仗的兵。”张玉发的话语里,仍带着当年的赤诚。 从农家少年到战斗骨干,他仅用两年时间。1983年,他升任团司号教员、班长,同年经批准成为中共预备党员;因军事技能过硬,1981年至1984年获连队嘉奖12次,其中,1983年再获团集训队嘉奖1次、1984年者阴山战场荣获团级嘉奖1次。这颗年轻的“种子”,在军营的沃土中迅速成长为挺拔的“青松”。 烽火淬炼:者阴山上的血色军魂 1984年的者阴山,炮火把天空染成焦黑,泥土里混着硝烟与热血。从1月到11月,张玉发跟着部队扎在老山、者阴山前线,钢枪的温度、阵地的焦土、战友的喘息,成了他最深刻的记忆。 在者阴山防御作战中经历了150天血与火的洗礼,在越军的炮火袭击下,那会儿满耳朵都是爆炸声,可只要想到身后是祖国,就忘了怕。4月底拔点作战时,他守在者阴山无名1号高地,在战壕的泥水中,穿在脚上的作战靴从未换过,直到2个月后,靴子腐烂靴底脱落在泥水里。在那恶劣的环境下无法换洗衣服,战友身上没有一个不生虱子的,白天防敌炮火,夜间防敌偷袭,就这样以坚定的信念牢牢地守住阵地,圆满地完成了作战任务。 1984年4月,阵地党支部的入党誓词在炮火中响起,他火线入党的那一刻,头顶的红星与硝烟中的红旗一样滚烫。“兵的本分,就是把命交给阵地。” 归田扎根:让乡土长出希望的模样 1985年春天,张玉发摘下领章帽徽,却把军人的“冲锋”姿态带回了家乡。面对城里的安置机会,他望着村口贫瘠的土地,憨憨一笑:“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得让乡亲们的日子比蜜甜。” 此后三年,煤油灯下总有他啃书本的身影——《畜牧兽医》《高山水果栽培》的书页被翻得卷了边,笔记写满了十几个本子。“技术员说我像打仗一样学技术,可不是嘛,乡亲们的好日子,就是我的新阵地。”他带着村民种果树、搞养殖,手把手教施肥、剪枝,曾经荒芜的山坡渐渐挂满果实,土坯房旁竖起了砖瓦房。上世纪80年代末,他胸前的“优秀共产党员”奖状,和村民们丰收的笑脸一样耀眼,《德宏日报》的报道里,他成了“带着泥土味的创业先锋”。 薪火相传:把英雄的故事讲给朝阳听 2021年,59岁的张玉发走进盈江县第四小学八一爱民学校,军绿色的身影在孩子们中间格外醒目。“娃娃们是早上的太阳,得让他们知道,咱们的安宁是怎么来的。” 他受聘为国防教育教官,这一守就是三年。 他把战场经验编成《少年军体拳十二式》,教孩子们出拳时要像“守护阵地”一样有力;在“硝烟中的红领巾”课堂上,他用弹壳当教具,讲23号高地上战友们的故事,讲到动情处,眼角的皱纹里还藏着泪光。“张爷爷说,英雄不是不怕死,是有比死更重要的东西。”盈江县第四小学八一爱民学校学生李明攥着自制的“军功章”,眼里闪着光,“我要像他一样,守护祖国。”他因工作突出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官”的称号,被他压在箱底,他却说:“孩子们的志向,才是最好的奖状。” 军魂永驻:用余生续写忠诚的答案 军装虽脱,军魂如钢。2023年至今,盈江县武警中队的训练场、南部战区某部野战医院的课堂上、新兵入伍和民兵点验上,总能听到他的声音。二十多场课里,他讲《铁心向党铸忠诚》时,会举起布满老茧的手比划战术动作;讲《南疆烽火》时,会拿出珍藏的战地照片,让年轻官兵看见“英雄”的模样。新战士授枪仪式上,他示范刺杀术的身影依旧矫健,被官兵们围着叫“活教材”;给野战医院讲战地救护时,他指着旧伤说:“战场上救战友,就像当年守通信线一样,一分一秒都不能等。” 2024年9月,担任县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大队教导员的他,带着老兵们在烈士纪念日抬着花圈,步伐比年轻时更沉稳;在盏西镇中学,25名老兵组成的“红色教官团队”,把军纪作风种进孩子们心里。“咱退役军人,就是要做永不褪色的红旗。” 从19岁的司号兵到63岁的志愿老兵,张玉发的人生像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着“忠诚”二字。2023 年,云南省“最美退役军人志愿者”的证书送到他手上时,他正带着孩子们在烈士陵园擦拭墓碑——这份荣誉,不过是他用余生践行初心的注脚。 岁月会老,可有些东西永远年轻,是者阴山上不曾冷却的热血,是田埂间长出的希望,是孩子们眼里的星光,更是刻在骨子里的“向前”姿态。这,就是老兵张玉发的人生答案,也是留给大家的精神火炬。向他致敬,向所有坚守初心的老兵,致敬!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