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搬出大山天地宽,文明新风扑面来。在古城区文化街道拉马古社区长松坪,鲁准罗居民小组这个曾经深陷“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 困境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如今正以 “环境美、民风正、群众富” 的崭新面貌,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这一切的蝶变,始于一场深入骨髓的移风易俗变革。
鲁准罗老村
搬出穷窝窝,难改旧习俗
鲁准罗居民小组的54户村民不会忘记,曾经的老村藏在深山之中,16公里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大中型货车进不来;地处地震高发区,滑坡、落石是家常便饭;饮水全靠天,旱季要走几公里山路去挑水。“出行难、看病难、上学难、居住难”像四座大山,压得村民喘不过气。
鲁准罗新村
2015年,易地扶贫搬迁的春风吹到了鲁准罗居民小组。2017年底,全村195人全部搬进长松坪新居,水电齐全、道路通畅,村民们的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乔迁之喜尚未褪去,一道新的难题便摆在眼前。按照当地沿袭多年的习俗,乔迁新居必须大摆宴席,你来我往让村民背上沉重的“人情债”。
“不能刚脱贫就被陋习拖后腿!”文化街道下定决心,以鲁准罗居民小组为试点,打响移风易俗攻坚战。“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脱贫先脱旧”的“三先开路”理念,为这场变革定下了基调。
破旧立新,新风尚吹进百姓家
“以前办场婚事,光酒席就得花好几万,还得给高额彩礼,不少家庭为此返贫。”针对部分群众对移风易俗的抵触情绪,鲁准罗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宣传进行引导。一是阵地宣传全覆盖。利用宣传栏、墙报、道德讲堂、宣传橱窗等固定阵地,张贴移风易俗倡议书、政策解读海报,明确改革的目的与意义,让群众直观认识到陈规陋习的危害。二是活动宣传深入人心。结合“我们的节日”“三下乡”文艺演出、道德讲堂等活动,通过小品、快板、民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揭露大操大办的浪费本质;街道、社区干部走村入户,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算清“人情账”“经济账”,引导群众主动摒弃旧俗。三是典型示范树标杆。开展“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评比活动,表彰勤劳致富、邻里互助、节俭持家的先进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优良传统回归生活,激发群众参与移风易俗的内生动力。通过持续宣传,群众的思想意识逐渐转变,“节约办事、文明办事”成为主流共识,铺张浪费现象明显减少。
每月1日常态化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新风劲吹,乡村振兴添动能
如今走进鲁准罗居民小组,道路干净整洁,家家户户门口挂着“门前五包”责任牌;村史室里,老照片讲述着搬迁变迁,新故事记录着文明新风;文化广场上,篮球赛、文艺汇演时常上演,欢声笑语不断。
更可喜的是,文明乡风成了“致富密码”。良好的环境和淳朴的民风,吸引来了游客,也引来了项目。鲁准罗居民小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乡村旅游,村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2%,真正实现了“环境美、民风正、群众富”。
从“深山窝”到新家园,从旧习俗到新风尚,鲁准罗的蜕变证明:移风易俗是乡村振兴的“加速器”。这场始于观念的变革,正让这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远。
记者:马思雨 通讯员:文化街道 肖芸
| 版式|和雪源 责编|姜华宾 主编|和书兵 终审|刘万宝 监制|元建樱 木程元 总监制|和丽芳
|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