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客旅痕】在鸡足山,徐霞客的仆人为什么要逃走

   在鸡足山,徐霞客的仆人为什么要逃走

                         张橙子

       《徐霞客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卷十上“滇游日记十三”载,崇祯十二年(公元 1639 年)九月初十日,徐霞客(1587—1641)在鸡足山悉檀寺收集资料撰写《鸡足山志》时,跟随他多年的仆人(顾仆)头天“和光欲下山,因命顾仆与俱,恐山庐无余被,怜其寒也。奴请匙钥,余并箱篚者与之,以一时解缚不便也。“到了第二天(也就是初十日),徐霞客“见顾仆不至,予心怏怏,即辞兰宗下。才下,见一僧仓皇至,兰宗尚随行,讯其来何以故,曰:悉檀长老命来候相公者。”原来是顾仆逃走了。
      后来,徐霞客回到悉檀寺,打开竹箱一看,里面所有的东西都不见了。两个僧人想去追,但徐霞客制止了他们。然而,对于顾仆的逃离,徐霞客悲痛万分,叹道:“但离乡三载,一主一仆,形影相依,一旦弃予于万里之外,何其忍也。”此后,《徐霞客游记》再没有关于顾仆的记载,也没有顾仆从鸡足山逃走后的具体去向。报信的人说是可能去了大理,但徐霞客说:我本来就知道他逃走了,不是去了大理。不过也没有再去追寻到底去了哪里 。有说法称,顾仆最终是回到了家乡江阴,但这种说法并没有在游记原文中得到证实 。顾仆是在崇祯九年(1636 年,丙子年)九月开始跟随徐霞客出行的,他们此次出行也被称为万里遐征,一直到崇祯十二年(1639 年)九月初十日,顾仆离开徐霞客,前后时间跨度差几 天就满 3 年了。也就是说,徐霞客此次出游是做好了长期在外的打算的。而之前的三年,徐霞客没有出游。那么,对于这样一次西征,徐霞客肯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选一个靠谱的奴仆。反观《徐霞客游记》中关于顾仆的记载,觉得他应该是一个忠心于主子的好奴才,随使随动,能挑能扛,又会炊饭(煮饭)。有时徐霞客单独从小道去考察地貌时,顾仆就跟脚夫一起运行李。在哪里住下,顾仆也就立即去炊饭。说明他是个勤快人。在湘江身中四刀,也好像没有就医,就自己好了,说明他身体不错。那么,顾仆为什么要逃走呢?窃以为,顾仆逃走的具体背景与这次旅行的极端艰辛直接相关,核心原因可能有以下两方面:一、长期旅行的极端艰苦:身体与精神的双重透支

(一)徐霞客的西南之行(途经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是其一生历时最久、行程最险、环境最恶劣的旅行。这段旅程中,顾仆面临的困境远超以往。

(二)自然环境险恶:沿途多为未开化的山区、丛林,需频繁穿越瘴气弥漫的荒野、攀爬陡峭的崖壁(如在广西真仙岩、贵州黄果树瀑布附近),还常遭遇暴雨、山洪等极端天气,食宿条件极差(多次以野果、干粮为食,甚至露宿山洞)。

(三)疾病与体力消耗:徐霞客本人在这段旅程中多次患病(如在广西南宁染病、云南丽江时足疾加重),顾仆不仅要照顾主人,还要承担挑运行李、探路、与当地人沟通等重活,长期体力透支,且自身也可能遭遇病痛(游记中虽未明说顾仆患病,但侧面提及“仆夫疲困”)。

      二、关键触发事件:行程可能超出预期

(一)顾仆的逃走并非突然之举,而是长期积累的情绪在特定事件中爆发。根据《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的线索,最直接的触发点是徐霞客决定在云南鸡足山停留较久,并计划进一步探索滇西(如永昌、腾越等地):

(二)徐霞客在鸡足山时,一方面因足疾加重需要休养,另一方面希望完成对鸡足山地理、宗教景观的详细考察,还受当地人委托修订《鸡足山志》,停留时间远超顾仆预期。

(三)顾仆原本可能认为西南之行已近尾声,却发现行程仍要延长,且滇西(今保山、腾冲一带)在当时更为偏远荒凉,风险更高,彻底耗尽了他的耐心。

此外,或许思念亲人什么的,叠加长期的身心疲惫,促成他最终选择在徐霞客停留鸡足山期间悄悄逃走。

当然,或许还有一个因素是,徐霞客长期在鸡足山停留,顾仆也不得不在寺庙素食素斋,生活的寡淡无趣,也可能催生他的去意。

顾仆的逃走对徐霞客影响极大。此时徐霞客已年近50,足疾严重几乎无法行走,失去唯一的仆人后,他不仅要独自应对行李、食宿,后续行程也就难以为继了。

作者/张橙子

编辑/张橙子 杨宏毅

责编/李丹

审稿/朱晓天 

终审/杨凤云 张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