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时讯•文化周刊】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辑二)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专辑二)

01
 

血肉筑成的丰碑——台儿庄战役宾川籍将士阵亡名录之思考

作者:杨锐明

血肉筑成的丰碑

——台儿庄战役宾川籍将士阵亡名录之思考

   ◎/杨锐明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已经整整八十年了。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份。我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八年抗战中滇军为云南的一支重要抗日力量,先后参加了徐州会战、血战台儿庄、长衡会战、收复常德等20多次重大战役,经过八年浴血抗战,终于打败了野蛮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我国人民赢得和平、赢得了进步。据有关资料记载,在血战台儿庄战役中,大理州宾川籍将士阵亡人数多达80余人,这些宾川籍将士用鲜血与生命,谱写出了一曲民族正义之歌,为后人无私奉献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竖起了不可磨灭的丰碑。

    (一)

台儿庄战役,是抗日战争初,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在山东南部台儿庄地区进行的一次会战。在会战中人们往往只注意到会战的规模结果,而很少有人提到滇军。而正是这支滇军在台儿庄战役中打出了滇人的威风,才出了被日本侵略者称为“南方来的蛮子兵”的雅号。这支曾使日军闻风丧胆的军队不能被人们遗忘,这支军队中的大理州宾川籍阵亡将士也不能被人们遗忘。先烈之血,有感于后人,血战台儿庄至今年,近年来在有关资料中发现,宾川籍将士在这次抗御日本侵略者为国捐躯者多达80余人,令人感慨万千,这些忠烈不愧是炎黄子孙,不愧是白州的好儿女,他们在台儿庄战役中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军威,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现将这些将士情况介绍如下:

1、宾川籍将士入伍时间:

七·七事变后,云南军队于1937年初组建国民革命军六十军,由卢汉任军长,旧历重阳节举行誓师大会,随即出发开赴前线。宾川籍将士多数是在组建六十军时入伍。据不完全统计最早入伍为1934年4月,最晚为1936年8月1日,如:董朝阳,29岁。伍前务农,1934年4月15日入伍,182师539旅1078团2营6连二等兵,宾川力角村人。1937年重阳节,60军在昆明南郊巫家坝举行隆重大会,数万将士高唱60军军歌。“我们来自云南起义的伟大地方………”这首军歌由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斗志昂扬地奔赴抗日战场。

2、宾川籍将士阵亡情况。滇军60军于1938年4月22日进入台儿庄阵地,未及展开就与日军遭遇。由于滇军将士果敢地阻击敌军,日军恼差成怒,随即用飞机、大炮、坦克和各和火器向滇军阵地狂轰乱炸。虽日军攻势强大凶猛,然滇军将士拼死苦战,重创日军板坦、矾谷两个师团,以血肉之躯,项住并粉碎了敌人的猖狂进攻。从4月22日投入战斗,到5月18日奉命撤出战地为止,使敌军伤亡一万多人。六十军也伤亡近万人。其中大理州宾川籍将80余人,伤近百人。

3、宾川籍将士伤亡记载,由于日本侵略军在正面强攻失败后,4月29日在飞机、坦克配合下向滇军防御体系各阵地一次又一次地发起更猛烈的进攻,战场上白刃肉博,枪弹横飞,拼杀激烈,虽然阻击了敌人,而滇军亦是师无完师,团无完团,全军4万余人,仅存万余人坚持阵地。我们宾川籍将士多数属被敌弹击阵亡。如:潘伦:21岁,1936年2月入伍,中士班长,1938年4月29日在火石埠被敌弹击中头部阵亡;赵家禄,21岁,1935年7月入伍,下尉排长,1938年5月5日在禹王山被敌弹中胸部阵亡。台儿庄战役中宾川籍阵亡将士统计阵亡地点多数在台儿庄禹王山、东庄、火石埠、李家圩、赵家渡口,古梁王城。阵亡时间均在1938年4月22日至1938年5月18日之间。阵亡将士年龄最大的29岁,最小的20岁。其中上士班长,一等兵占阵亡人数的60%。

         (二)

人民的战争是被压迫人民革命战争,抗日战争是“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在台儿庄战役这个主场战上,滇军将士英勇顽强在强以数倍于我之兵力面前,滇军将士未退半寸,在主战场上建功立业,而战场并非只要一个战场,在抗日战争这场真正的人民战争中“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已经成为这场战争的主题,在这个主题中,每个士兵,每个人民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与他们有什么关系,这场人民战争也使人民明白只有几万万人民齐心一致,贡献一切给战争,同时也真正体现出了,这场战争之所以胜利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存在于千千万万的民众在另一个战场中的支持。台儿庄战役所取将胜利充分体现了这一事实。

台儿庄大捷后举国欢腾,国外也纷纷报道宾川县各界抗敌后援会,也通电援抗战,真正实现了全国、全民总动员支持战争。宾川县抗敌后援会通电全文如下:

急,南京中央党部,上海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各省抗敌后援会,昆明滇黔绥靖公署,云南省党部,省政府、各厅、处,云南省抗敌后援会均鉴:各县市党部,各县政府、各机关各法团、各县抗敌后援会,各报馆均鉴:

事急矣!祸深矣:敌既夺我东北四省,复侵我华,无辜人民惨遭屠杀,凡属同胞靡不发指,我宾川各界同仇敌忾之,誓作政府后盾,于作日组成宾川各界抗日后援会,愿以全县之人力、财力贡献国家,作长期抗战,争民族生存。

台儿庄战役后可以称之为将广大人民群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也体现出全国各界,各族人民共同抗战的人民战争,宾川人民在支援抗战提出的口号是:

宾川各界联合起来:护领袖长期抗战:打倒违反公约破坏和平的日本,打倒杀我同胞占我土地的日本!打倒任意轰炸我重要都市的日本,打倒惨无人道世界公敌的日本,我们忍辱而生不如奋斗而死,全国同胞一致团结和日本拼命,中华民族复兴万岁!

宾川人民所提出的这一系列宣传口号,极大的支持了前方的战争,同时也将得于无组织状态的广大民众团结起来,组织来形成了一支力量,形成了一股股抗日的热潮极大的鼓励着台儿庄战场的宾川籍将士的抗战热情,通过台儿庄大捷滇军将士顶住了敌人的猖狂进攻,虽然宾川籍将士血战殉国但称得上“死壮国魂”沉痛追悼滇军及宾川籍将士之时,大理州籍诗人赵式铭先生为此写下了一副动人心魂的悼联。

台儿庄,阵云惨淡,友邦亦佩滇军。哲与异族争存亡,前仆枪林,后穿弹雨。

战士冢、衰革妻迷,过客犹谈天宝,况为同胞留种类,生寒敌胆,死壮国魂。

联诗简又具体地描述了台儿庄战斗的惨烈,又由实入虚,通过滇军的英勇斗争、同时也突出了滇军及我州宾川籍将士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台儿庄战役中的威武不屈精神。这就充分证明了在抗日战争及反法西斯战争中,无论是台儿庄战役这样的主战场以及后方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的支援组织,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八年抗战的人民解放军,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已经形成了一支巨大的力量来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这支力量使几万万人民齐心一致,使其有力地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三)

抗日战争的胜利,台儿庄大捷所取得胜利,是我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战争的一个伟大的胜利,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一定意义的。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人们纪念它,人们怀念那些在这场战争中阵亡的将士,目的在于它表明:

1、伟大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中国人民具有反对帝国主义的无比勇气和决心,中国人民具有不可战胜的英雄气概,如果帝国主义,把侵略战争强加于中国人民就非碰个头破血流不可。同时也表明,无论是抗击外国侵略者及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人民均能表现出无比巨大的勇气和决心来保护自己的国家,发展壮大。

2、抗日战争的胜利也表明,抗战并不是某一个地区、某一支军队的抗战,而是全国人民共同形成的力量,它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依靠各地,各民族的力量所取得的胜利,宾川籍阵亡将士名录已充分证明了这一事实。在这场战争中人民不应该忘记它们,人们不应该忘记在云南宾川有这样一大批将士为国献出生命,有这样一大批人民群众在支持着抗战。战场是人民的战场,而不是局部的战场,日本侵略者就是在这样一场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灭亡。

3、抗日战争的胜利也得以证明。一个国家的富强,需要广大的人民群众共同努力。今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国人民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尽快地发展生产力,尽快地提高民族科学文化实力,这样才能实现和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

作者简介:杨锐明,原大理州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先后发文近百篇。专著四部。


02
 

抗战老兵军礼

(新韵) 

          作者: 张树宏

   

震天步伐剑开云,

军礼频频涕泪淋。

铁甲今朝威四海,

再无寇盗近国门。


03

这不再是筚路蓝缕的年代     

——观九三阅兵式有感而发


    ○/刘志新


公元二零二五年九月三日

天安门广场的晨光刺破云层  

八十声礼炮如重锤撞响沉睡的编钟  

这是穿越硝烟的敬礼  

这是以和平之名的铮铮誓言  

而远方,仍有烽火在暗夜里明灭 

长安街上,钢铁洪流正奔涌向前

   

看!青山铸就的阵列

以疆土的姿态推进

脚步声震醒地层下长眠的英灵  

卢沟月下那未瞑目的石狮  

金陵弹孔深处紫金草年年复生  

寒光与金星在刺刀尖上凝结  

是记忆,也是锋芒

  

战鹰以羽翅丈量苍穹

在蔚蓝画布拖曳虹彩的轨迹

“80”字铭文烙在天幕

东风掠过处 鸽群衔起橄榄枝  

他国元首的注视里 转动同一个地球  

统帅扬起的手势汇聚成

人类命运的共同体的金光


啊!这不再是筚路蓝缕的年代

电磁网络与卫星经纬间

新长城在云端巍然崛起

但警钟仍在我们骨髓里嘶鸣

那些折翼的鹰,那些断矛的痛

终将化作镇守山河的芯片与钢甲


当礼花散作星尘,旌旗垂下大地  

我俯身触摸土壤中的长江黄河  

遥想当年投江八女的发丝早已化作光纤  

在歼20羽翼下传输永不消逝的电波  

所有牺牲都熔铸成北斗星座  

所有誓言都淬炼为稀土之光  

在这片灼热的土地上  

麦穗与钢枪在基因里共生  

每粒尘沙都铭记  

以剑铸犁 以盾护春 

 

此刻,我是十四亿脉博中的一缕  

亦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回响  

当时针划破历史的经纬  

誓将自己熔进这奔涌的钢铁洪流  

在历史与未来的焊接点

把自己铸成一颗最小的铆钉

牢牢铆进民族复兴的钢铁洪流


作者/杨锐明  张树宏 刘志新

编辑/杨宏毅

责编/杨宏毅

审稿/张进

终审/杨凤云

投稿邮箱/bcrmt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