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时讯•文化周刊】家乡的核桃油月饼



中秋临近,小时候捡核桃,熬核桃油,做饼子的乡愁越来越浓。



我小的时候,赶上了几年大集体生活。那时候,我的家乡古底汉邑生产队有几百棵核桃树,主要是泡核桃,少数几棵是铁核桃。那时我比较懒,但捡核桃却很勤快。暑假期间,天蒙蒙亮,能看见脚步就出门,顺着村里有核桃树的地方,拿根棍子在一棵一棵核桃树下拔找。



我们家在下队中间,出后门右转走到罗亮哥哥家门口,是核桃树最密集的地方。走到核桃林后折头,从反方向顺着小河边一路往上,最后到达“小学门根”,一天早上捡核桃的旅程就算结束。



捡核桃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也很有乐趣。几年捡核桃下来,我发现头天晚上后半夜下大雨、刮大风的第二天早上,核桃会比平常掉得多。掉在平地上、草丛里、刺蓬蓬里的核桃呈现三种姿态,一种是青核桃皮与核桃子完全分离,最干净,捡起来直接放进口袋里或者篮篮里。第二种是青核桃皮还有一半、部分包裹着核桃子,需要用手把它们分离。第三种是青核桃皮开裂了,但还全部包裹着核桃子,就需要用手、棍子,甚至石头把它们掰开,让皮和子分离。这样的事干多,核桃皮的水汁就会染到手上,颜色从黄到黑,最后完全变黑,我们互相打趣:“你看看你的黑打手,比任何人都黑。”



每天捡核桃回来后,实在太脏就拿粪箕冲洗冲洗,如果比较干净就直接拿到房子二楼的月台上晒。随着捡核桃的天数增加,起初空旷、白色的月台,会被核桃逐渐占据,等到长长的月台铺满了核桃,前面铺晒的核桃也差不多干了,就收起来,继续晒后捡回来的核桃。日积月累,周而复始,积少成多。



捡核桃最不开心的是,早上睡着了,起床晚了,顺着以往的路线走去,却很难捡到核桃,早就被起得更早的人捡走了。在这样的早上,如果还踩到狗屎、碰到猪屎,或者被刺戳到,被荃蔴(一种有毒植物)辣到,被青叮子(毛毛虫)辣着,心情就更差,有时会被气哭、疼哭。但小朋友总是很会调节情绪,能捡到几个就行。捡到几个核桃干脆就作为战利品,自己吃了。刚从树上掉下来的核桃比较新鲜,咬开泡核桃皮,白白胖胖的四丫核桃仁就睡在各自的夹层里,撕掉核桃仁上薄薄的外衣,送进嘴里,嗯,又脆又香又甜。整个村子,要数“小学门根”那棵大麻子核桃掉得最早,个头最大,最好吃。这里也是我暑假最爱去的地方,除了捡核桃,有时还在自留地里摘个瓜、摘点茄子什么的,拿回来做菜。
新鲜的铁核桃一般不吃,要等晒干后用榔头砸开,用很长的刺一点点挑出来吃。



吃核桃已是很开心的事了,要是在“小学门根”杨春生、杨宇生老表家的板栗树下捡到几个又黄又大、又甜又脆的板栗嚼嚼,所有的不开心一下子就全忘了。



等到将近八月十五,用自己捡的核桃熬核桃油拿来做饼子,那就更高兴了,头天晚上会激动得睡不着,那真是说过节就是过节,也不知道什么叫应景。


由于离开老家已很多年,不要说亲自在杵臼里舂铁核桃、用石磨磨泡核桃熬核桃油,就连捡核桃也没捡过了。可是,虽然时代在变,工具在更新,但在故乡古底、平川、钟英、拉乌熬核桃油的土办法却基本是一样的,而且还传承下来了。家住平川镇梅子树村的熊家友一家人,还在坚守并传承着这项手艺,其原料主要是铁核桃。



八月,到核桃树下把捡拾好的铁核桃拿回家倒进口袋后,用石锤将一个个铁核桃慢慢砸碎,砸碎了的铁核桃连仁带壳放进筛子里筛出细面,粗壳再放进石臼里舂细,舂出来再筛,反复几次,把筛出的细面放进大锅内炒。不停翻炒十多分钟后,再舀出放入石臼内继续舂,在木槌敲打石臼的声响里,油脂缓缓溢出表面。


油脂溢出后,把细面放入大锅内慢慢熬煮。熬煮核桃油过程十分关键和讲究,在熬的过程中,水开了之后要不断的添加冷水,表面泡泡才能起得更多,起的这个泡泡就是油,如果全部是开水,那么出油率就比较低。由于油的密度比水小,随着柴火的加热,核桃油慢慢与水分离,漂浮在水面上,将漂在水面的核桃油取出,再次入锅小火加温后,核桃油就能出锅了。



熬制核桃油并非轻巧活计,民间土法工序繁琐,出油率低。一百斤核桃根据核桃本身,有的核桃多点,有的少点,多点的二十来斤,少的十多斤,以现在的人工工钱来算是划不来干,基本上是自产自销,因为它工序繁琐。不过,也许正是土法熬制核桃油的难能可贵,才使榨出的核桃油色泽清亮,味道清香,烹饪菜肴鲜香可口。


熬核桃油对留守山乡的人们来说,是一种牵挂,而对于我这样的游子来说,就是一种记忆,一种抹不去的乡愁。特别是用核桃油做的饼子,那更是永远无法忘记亲情。






小时候,八月十五的头一两天,全家人就忙开了,母亲会让能干的三哥负责发面,再把核桃油、红糖和小麦面粉掺在一起揉,让我和弟弟去村子里有饼子锅的亲戚家借,抬回来后负责烧火、管火。面揉好了,还得准备一样东西,那就是脱饼子的饼子柁(我们把做饼子的磨具,叫脱盘)。这是个长方形的器物,上面雕刻着两种形状,一种是圆形,也就是饼子的形状,预示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另一种是鱼的形状,预示着年年有鱼(余)。脱盘清洗干净后,这两种形状就会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揪一坨面分别捏成这两种形状,按进去用力压压,再把脱盘翻过来慢慢敲出面块,饼子就成型了。放进簸箕里,刷上一层核桃油,再撒上一层芝麻籽,铲进饼子锅里。上下都有火,同时烤,几分钟就烤出一锅,几分钟又烤出一锅。



用核桃油揉面做的饼子,外观黄生生的,散发着核桃油特有的香味,一咬,又脆又酥、又香又甜。那时候,我们弟兄姐妹多,加上堂哥堂弟堂妹、侄儿侄女、外甥外甥女,饼子锅边围满了人,第一、二锅肯定是留存不下来的,一个人分一个都不够。每当这时,妈妈就会讲:“有人吃是好事。”比我稍大点的哥哥姐姐在一旁笑着说:“肿(吃)了饼子不要喝冷水,小心打标枪(拉肚子)。”



是的,有人吃是好事。因此,我们家一般饼子做得比较多,八月十五晚上,一家人坐在台子头(功能类似城里人的客厅)看月亮、吃饼子。吃不完,妈妈就会平均分给大家,一人一堆,自己保管。她自己的则和父亲的分在一起,而且很舍不得吃。像我这样的“大肚汉”往往是第一个先吃完自己的那一份,然后死皮赖脸去和妈妈要,妈妈总说:“吃得,说明身体好,是好事!”



如今,父母早已到了另一个世界,把这种美好回忆带进坟墓里。这种做饼子、吃饼子的场景,也已成为一种奢望,一去不复返。过中秋节也失去了童年的味道、老家的味道,渐渐失去了节日的乐趣,更没有过节的那种喜悦,真的应验了妈妈说过的话:“饼子长霉了,也没人吃!”




这时候啊,我就想,如果有一年,我能回到老家,捡几天核桃,举起杵臼棒舂核桃,熬核桃油,自己做核桃油饼子,在八月十五圆圆的月亮下吃饼子,该多好……
作者/丁强 李正芳
编辑/杨宏毅
配图/杨宏毅 茶开云
审稿/吴洪彪
终审/杨凤云
投稿邮箱/bcrmtzx@163.com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