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时讯•文化周刊】家在平川(散文)

家在平川(散文)
长 河
j家在平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在每个人心中,故乡都很独特。我的家乡平川也一样,有着它该有的模样,有着它该有的灵性。在我心中,平川是最美的。

p平川的山

平川的山

提起平川,给人的第一印象通常是一马平川,一望无际,可了解平川的人都知道,平川并不平坦,而是四面环山,是一个不大的坝子,一个山区古镇。你别看它隐秘在大山深处,这里却是松坪哨垭口里经济、文化、信息、商贸的中心和交通枢纽。尤其赶集天,异常热闹。

小时候,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美,总想着有一天能翻过松坪哨垭口,到更远更大的地方去。长大了,真的走出来了,又时刻眷恋着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小时候,觉得外面是世外桃源,想方设法想逃离;长大了才知道,平川就是世外桃源,每次回去就不想离开。

平川属于山区小镇,山是平川的特点。小时候,我经常坐在院子里,看着对面层峦叠嶂的大山发呆。也很好奇,山的那边是什么?长大了,有幸爬上对面的山顶,才发现山的那边还是山。平川的山就是这样,一重一掩,延绵不绝,一望无际。

每一座山都尤如“青山如黛远村东,嫩绿长溪柳絮风”般秀美葱郁;每一座山上都生长着不同的灌木,或高或低,或粗或细,但以松树、栎树居多。山多,平川的很多地方都以山命名,比如牛角山、龙头山、小尖山、黄鹂山,我们村叫帽角山。我对山特别有感情,工作之余,喜欢约三五好友去爬昆明的长虫山、西山,感觉又回到了小时候。

p平川的路

平川的路

平川的公路都依山而行,特别弯,还陡,适合学车的人练车。从宾川县城到平川有54公里,坐班车差不多要两小时。从县城出来,往北走,经过太和,很快就到平川岔路口,然后爬上35里坡,公路从坡脚一直盘绕至山顶,弯弯曲曲,蜿蜒险峻。从山顶往山下俯瞰,山路蜿蜒回转如长龙盘踞。路虽弯,但你不别担心会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相反,如果是雨天,或是深秋,一路上多雾,在似云似雾的山路上回旋,经常会给你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攀爬到山顶,就到松坪哨了,再往下就是45里箐。45里箐与35里坡相比,路虽然弯曲,但比35里坡平缓得多。尤其是从松坪哨到石分水这一段,公路两边不但草木葱翠,更有小溪作伴,风景别提有多美。如果是雨季,如果你是自驾,把车停在路边宽敞处,钻进树林,不一会就能收获各种各样的野生菌,有松茸、鸡枞、牛肝菌、鸡油菌、老虎掌等。到家后切几片火腿爆炒,或直接煮汤,那就是最地道的山珍之味了。

 
p平川的桥

平川的桥

平川山高谷深,所以桥很多。平川的桥大多以石拱桥为主,基本都是用当地的天然石料作为主材,通过人工修筑而成。从松坪哨到平川,一路上大大小小有二三十座石拱桥,每一座的大小,跨度都不一样,但构造基本相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要数平川观音寺前的那座,跨河而建,工艺精湛,既古朴又端庄,尤其是把小河两边的建筑群有机结合在了一起,既有造型之美,更有意境之美。

还有一座离我家不远,是我父亲亲自建造的,现在每次开车经过那座桥,我都会不自主地放慢车速,伸出头去看看。虽历经20多年的风雨洗刷,那座桥依然昂扬挺拔。

 
 水
p平川的水

平川的水

有桥就有水,平川的水特别多,也特别清。平川的每一座山几乎都有水源(俗称龙潭水),这真应了那句:“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泉水往下流,就汇聚成无数的小溪,毫不客气的说,我就是在这无数的小溪边玩大的。

溪水再往下,就汇进了山脚的河里。平川河、古底河、核桃箐这几条河在平川算是比较有影响力的。平川河是离我家最近的一条河,所以对它比较熟悉。它既是一条纯净无瑕的河,也是一条滋养万物的河。在河的对岸,老辈人依山引了一条渠,在渠下面修建了一座磨坊,专供村民磨面用。别小看,一座小小的磨坊,却解决了周围几百户村民的“吃饭”问题。

河水顺流而下,又成了下游成百上千村民的灌溉水源,最终流经观音寺,出盘口箐,汇入金沙江。现在回去,我经常会去坝埂上走走,找找以前磨坊的位置,坐在那块大大的长满青苔的石板上,仿佛又看见了当年磨坊的影子,进进出出磨面的村民繁忙的身影,磨坊周围的栓满了送玉米来磨面的马,它们正在河边认真啃着青草......

 
 文
p平川的文

平川的文

每一个聊平川的人,总要聊平川文化的。平川,因境内山岩蕴藏稀有红砚石古称赤石崖、赤石耆。据史书记载,早在38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劳作。相传,当年诸葛亮曾三擒孟获于龙头山,现还有地名“孟获洞”。平川虽然隐匿在大山深处,却是个文化繁荣的地方,首先要说的就是平川观音寺。观音古寺始建于明朝万历元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寺院为三级六进中轴式建筑群,古寺周围怪石嶙峋,溪水潺潺,郁郁葱葱,是平川悠久历史的见证。

说了观音寺,就不得不提杨如轩了,杨如轩是从平川飞出的金凤凰,是平川人最引以为傲的,曾任驻粤滇军第一军第二师师长、江防司令、云南防空司令等职。而最让平川人称颂的是杨如轩于1942年捐资建立了平川地区第一所中学——平川中学(也就是宾川二中的前身),平川中学包括宾川二中,先后滋养了6000多名平川垭口里“三乡一镇”莘莘学子的心田,多年后,这些学生为平川乃至宾川县的发展积极贡献着力量。而今,位于平川盘谷村的杨如轩故居,依旧保留着“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的格局,它每天静卧在那里喜迎八方来客,向每一个游子或故人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

另外,平川唢呐、平川舞狮、平川花灯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省内久负盛名。

 
p平川的人

平川的人

聊了很多平川的山,平川的水,但最让我流连忘返,朝思暮想的还是平川这座古镇。小时候,我喜欢夜深人静时,一个人在古镇的大街小巷穿梭,去感受古镇独有的宁静。现在,每次回去,我都会去当年走过的地方转转,不为别的,只因我怀旧吧。走累了,随意坐在别人家的门槛上歇歇脚;渴了,随便到一个小店,买一根糯米冰棍或绿豆冰棍,回忆当年看别人吃冰棍的样子,心里依然甜甜的;饿了,随便找一个小摊,点一份煎豌豆凉粉,凉粉还没上一股淡淡的豆香就扑鼻而来,再加点平川人自制的杨梅酱,酸酸的,吃起来还是十多年前的味道。

每次回去,我都喜欢跑去街心的那棵梧桐树下坐坐,抬头看看遮天蔽日的叶子,用手去抓一抓从叶缝中透过的熙熙攘攘的光,回忆当年我们在这里嬉戏打闹的样子。每次回去,我都会偷偷去看看当年经常为我理发的那对夫妻。小店依然在,夫妻依然忙碌,经过岁月的洗礼,他们的头上多了几缕银丝。理发时,妻子已戴上老花镜,可喜的是,看他们的身子都还很硬朗。每次回去,我还喜欢站在街口看着一张张陌生而熟悉的面孔,努力回忆:他是开饭店的,他是开小卖部的,他是卖肉的,他是开车的……

 
p平川的美

平川的美

我特别喜欢雨天的平川,雨天的古镇啊,在一层轻雾的笼罩下,多了一层朦胧之美。我喜欢看远方的小山脚下升起的股股炊烟与薄雾交织的画面,让你根本分不清哪是烟哪是雾。

我更喜欢随便找一处古朴的四合院,或坐在角落里,或站在屋檐下,听雨水撞击青瓦发出的滴答声,看雨水顺着瓦沟时而成线时而成珠般慢慢飘落下来。此时,似乎世间的一切都按下了暂停键,唯有这雨在不停地下,让人特别安静。不经意间,思绪会被不懂事的狗吠鸡鸣打断,每当此时,我都会笑自己,怎么就那么傻呢!其实啊,是这雨乐声太美,才让我忘乎所以!

我也喜欢深秋的古镇,深秋的古镇感觉云特别低,仿佛伸手可触;深秋的古镇天特别蓝,不带一丝杂质;我更喜欢看深秋古镇的夜空,星星特别大特别亮,还能看到大城市里看不到的银河系。也还很怀念以前和姐姐躺在园子里草地上数星星的场景。

我还喜欢一个人走在青石板街道上,看满地金黄的树叶随风轻轻摆动、飘落,有喜欢的,随手捡起来,夹在书页里,那就是一片最珍贵的书签。我要提醒你,看见喜爱的动作要快哦,如果秋风和你看上同一片落叶,那它会毫不客气地把它卷走,你想追怎么追也追不上!我也经常看见小巷里,游人和秋风抢落叶的画面。

j家乡

这就是我的家乡——平川!

每一座小镇都如同一本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法。我相信,就算是土生土长的平川人,或是去过平川的人,对它的评价都会不一样。

而我赞美平川,不仅因为它是我的家乡,更因为平川的确美,它的美值得每一个平川儿女去为它赞扬。平川也正以它独特的魅力,正静待八方游客来欣赏、品鉴。我也期待有更多的人来赞美它、宣扬它、记录它!

 平
 川
p平川

    又到了深秋,又到了我喜欢的季节,我期盼着早一天踏上回家的路,再一次用心去感悟平川的美。我更期盼,能和平川有一次美妙的对话。我的家,在平川!


作者/长 河

编辑/杨宏毅

配图/杨宏毅 王静红 吴松江

审稿/吴洪彪

终审/杨凤云

投稿邮箱/bcrmt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