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时讯•文化周刊】鸡足山下盒子孔(散文)

鸡足山下盒子孔

        杨树荣

盒子孔位于鸡足山下,老太山麓。说到盒子孔,凡是知晓这个地名的人都会想到与它有关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个人要到鸡足山朝山,半路上在洱海边吃午饭。他快吃完午饭时,忽然刮来一阵风,将他那只盛饭的篾盒子吹入洱海中飘走了。朝山人跋涉了一天多的路,来到沙址村前的雪阴桥。离雪阴桥十余步远的地方,朝山人见有一股泉水,便坐下来小憩,并准备喝口泉水。没想到,他那只先前被风吹入洱海中的篾盒子突然从泉水出口处漂流了出来。这一奇迹传开来之后,人们就把圣母泉的出水口叫“盒子孔”,泉水叫盒子孔水。

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八月二十二日第二次经过沙址时,他听到的传说也是这样讲的。当年徐霞客去探寻盒子孔时,河里涨水,浊流滚滚。还遇着一位老年妇女,指点他盒子孔在西南面山崖下,岩石横卧,长二三丈,水由石下向北溢出。洞穴横长亦如岩石,但高不到三尺。从洞穴中溢出的水非常清,而河中自桥西流来的水,则浑浊如泥浆。盒子孔上有庙。

其实,盒子孔旁曾经有古庙有两座,一座为上老太庙,一座为下老太庙。下老太庙就在盒子孔出水处的上面,坐南向北,依靠着巍巍老太山,西着连木香坪、母猪山山脉,北对着神奇的鸡足山,东迎着朝山古道和盒子孔大桥。从三岔河方向下来沙址河的水恰好与盒子孔的水交汇在一起,形成了终年淙淙流淌的小河,流经沙址坝,流经鸡叫山,流向宾川坝子,最后流入滚滚向东的金沙江。过去的下老太庙有正房三间,院子也不大,庙里塑有圣母像。除了本地人外,远方朝山香客也纷纷到老太庙朝拜,特别是每年香会期间,老太庙香烟缭绕、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的景象往往要持续一段时间。

上老太庙的位置与下老太庙相隔不到百米,坐向一致,基本上在同一条主线上,中间隔着一条大路。沿着大路南面的山坡行走百余步,就到了上老太庙的遗址。从长满树木的庙址看,地方也不大,也就只有三间民房的位置。扒开陈腐的树叶,依然看得见痕迹斑斑的砌石。驻足古庙遗址,聆听着沙址河盒子孔的轻唱,仰望着高高的鸡足山峰,平望着大花园似的沙址坝,让人感叹鸡足山的神秘,沙址坝的美丽。

雍正《宾川州志》称盒子孔泉水为丰乐溪。丰乐溪是宾川几大水系之一。离盒子孔不远的村庄萝卜地,原名丰乐村,于是丰乐溪由此而得名。

盒子孔的水是从老太山肚里淌出来的。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让人们对盒子孔增加了无比的向往。南诏时期,北海尤王有三个聪明漂亮的女儿,大姐叫龙玉珍、二姐叫龙玉晶、三妹叫叫龙玉青。有一次,三姐妹前往鸡足山朝拜。也许是鸡足山秀丽景色的吸引,也许是鸡足山灵气的感染,还是三姐妹早已各有心愿,大姐龙玉珍留在了沙址,二姐龙玉晶留在了萂村,三妹龙玉青选择了海东。在龙王的关心下,三姐妹在的地方都有了灌溉农田、滋润百姓的泉水。百姓无不爱戴,将她们尊为圣母供奉,于是建起了圣母庙,也就是老太庙。

如今,老太庙早已在20世纪60年代被毁。庆幸的是盒子孔的保护,已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老太山也被保护得好好的。沙址河风采靓丽,如诗如画,成为鸡足山不可缺少的美丽风景。盒子孔水造福人民,滋润大地。鸡足山、老太山、盒子孔、沙址河,美妙地形成了蓝天白云下的青山绿水一幅画,让人们尽情欣赏,乐在其中。


作者/杨树荣

编辑/杨宏毅

审稿/吴洪彪

终审/杨凤云

投稿邮箱/bcrmt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