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时讯•文化周刊】教师节 致敬我家的三位教师

教师节,致敬我家的三位教师  

       文/杨秀萍 

又是一年教师节,窗外的桂花香飘进屋里,勾起了我对父亲的思念。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十三年了,但每到这个属于教师的节日,家里总会多出几分特别的温情。虽然父亲已经不在,但我们的“教师之家”依然保持着它的温度,妹妹和我丈夫,两位中学教师,继续着这份神圣的事业。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想讲述我们家的教育传承故事。从父亲那个年代的乡村讲台,到如今现代化的教学课堂;从两代同堂的“教师世家”,到如今两人坚守的三尺讲台。变的是时代和环境,不变的是那份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 

父亲是我们家的第一位老师。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他因为受我爷爷的历史问题牵连,从县委农林科被下放到农村劳动,不久离我们村子不远的小学需要小学教师,父亲那时候算是我们上村下营那一带读书最多的人,因此站上了讲台。他教语文,总能把枯燥的古文讲得生动有趣,孩子们都喜欢上他的课。他后来的好几个学生我都认识,常常会跟我说起父亲教他们的时候有个习惯:喜欢在每个学生的作文后面用红笔写下长长的评语,父亲的这个习惯无意中也成全了我的文学爱好。儿时的父亲总会把我的每一篇作文都用红笔标注出错别字、语法错误及修改意见,并要求我重写一遍让他看,写着写作我竟热爱上了写作文并坚持至今。  

       1989年,为了改善家庭条件,父亲忍痛离开了心爱的讲台,去了县里的建筑公司。但即使离开了学校,他依然保持着教师的习惯,工地上休息时,总有几个"小跟班"围着他请教作业;回家后,他总要检查我和弟弟妹妹的功课;甚至在漏风的工棚里,他还坚持给几个工友的孩子补课,公司里不管谁见了他,都喊他“杨老师”,这三个字,早已比他的名字更让人熟知。父亲常说:“当老师最大的幸福,不是桃李满天下,而是看着孩子们眼里有光。”这句话,后来成了妹妹从事教育工作的座右铭。  

父亲转行后,家里少了一个教师,但教育情怀却从未中断。或许是受父亲影响,妹妹从小就立誓要当老师。儿时我们一起玩耍时,她总是强迫我当学生,她则拿着小木棍当教鞭,一本正经地“上课”。高考填志愿时,她所有志愿填的都是师范专业,最终如愿以偿。大学毕业后,她回到了家乡的中学任教。刚开始,父亲总是担心她太年轻管不住学生。但很快,父亲就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妹妹不仅继承了他对学生的爱心,还融入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 

记得有一次回娘家,看到妹妹的书房里有一个笔记本,上面详细记录着她班上的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和学习状况。我拿给父亲看,父亲认真看了很久,出来时轻声对我说:“你妹妹比我有耐心,天生就是当老师的料。” 

如今妹妹已是中学高级教师,她继承了父亲的教育理念:每个孩子都是可塑之才。她带的班级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她的课堂总是生动活泼。妹妹常说:我站在老爸曾经站过的讲台上,看着这些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我就明白了什么是传承。  

       而我,虽未成为教师,却嫁给了一位语文老师,朋友们开玩笑说,我这是“曲线救国”自己没当老师,却把一生交给了一个老师。恋爱时,他知道我热爱文学又喜欢写作,经常会给我找一些写作方面的书籍,乐此不疲地帮我修改文章,指点错误,还记得他一开始看到我写的文章时对我说:你是不会用标点符号吗?怎么通篇就只有逗号和句号啊?不会用的话我来教你用。婚后的二十多年,他用语文教师的扎实功底,教会了我很多写作知识,用他的话说,我能有今天的写作水平,至少有一半功劳是他的。朋友们笑称这是教师的“职业病”,只有我知道,的确如此。 

我也曾经多次到课堂上听过丈夫讲课,他的课很有特色。他教古文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带着学生穿越时空,感受文字背后的温度。讲《论语》时,他会组织学生角色扮演;教现代诗时,他会带学生到校园里寻找诗意,他讲的历史故事让人着迷。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坚持给每个学生写期末评语,从不敷衍了事。还记得我们结婚后的第三年,他们班上曾经有个学生因为家庭变故面临失学。他连续几周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家访,自掏腰包给他交了学费,买了学习资料。后来这个学生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娶妻生子后过上了幸福生活。一直到现在每次回老家总会到学校看望丈夫,他说:“曹老师,您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个让我感觉到有人在乎我的人。"丈夫说:这就是当老师的成就感。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希望、塑造灵魂的事业。一个好老师,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一代好老师,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未来。" 

父亲的一生诠释了教师的本质:即使不在讲台上,仍用教师的精神影响着身边人。而妹妹和丈夫则延续着这种精神,在教育的园地里耕耘不息。我们家的故事,只是千千万万个教师家庭的缩影,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用心。 

教师节不只是感恩,更是传承。我家的三位教师,用他们的人生告诉我:教育是一场永不落幕的接力,有人递棒,有人接棒,把对学生的爱、对知识的敬,一棒一棒传下去。而教师节,就是向所有接力者致敬的日子。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父亲、妹妹和丈夫,以及所有照亮他人前行道路的教师们。


作者/杨秀萍

编辑/杨宏毅

责编/杨宏毅

审稿/张进

终审/杨凤云

投稿邮箱/bcrmt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