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讯副刊】力角彝族“吱抓得(摔跤)”
力角彝族“吱抓得(摔跤)”
李正方
“(吱抓得)摔跤”在祭祀活动中是一种娱神的手段。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认识逐渐加深,对神灵、祖先的神秘感和敬畏意识逐渐淡化,在作为一种传统流传下来的祭祀性活动中,“打跳”、“摔跤”便逐步形成人们表现自我、娱悦自身的运动形式。彝族传统摔跤活动形成于彝族先民的游牧生产、部落战争、祭祀活动和健身娱乐活动,并在其中得以延续、留存、分化。生产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生活习俗的变更,但放牧生活中力角山区彝族仍将“摔跤”习俗保存下来。
力角镇地处宾川县北部金沙江南岸的干热河谷区,东与平川镇接壤,南与金牛镇相连,西与本县鸡足山镇、鹤庆县黄坪镇交界,北与丽江地区永胜县相邻,辖8个村委会81个自然村112个村民小组,共9230户33760人,居住有汉、彝、白、回、傈僳、傣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422人,其中彝族2966人,占人口总数的8.79%,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6.68%。
据《西南彝志》记载,彝族的先民是游牧民族,生产劳动以蓄牧业为主,在长期的牧业生产中,抓、驯牲畜时推、拉、扑、抱、摔、掼等动作是必不可少的,而人们闲暇之时的娱乐活动,以及人们训练牧业生产技能的过程中不断地重复与模仿上述动作,这些动作用于人与人之间,就形成了摔跤活动的雏形。因此,可以说先民的畜牧生产劳动是彝族摔跤活动的最先来源。
根据文物史料的考证和彝族民间口碑的印证,力角彝族“摔跤”从先民那里演变、分化,至今流传演变已经100多年。力角镇的彝族绝大部分都依山而居,比较分散。民国初期,各村落人烟稀少,独户人家多,在生产生活中,除了打歌没有其它娱乐活动。那时,活跃的年轻人在帮工、办客、放牛放羊处摔跤娱乐。解放后,在生产队生产劳作休息时,男女老少盛行“摔跤”娱乐活动。从包产到户后,凡是哪家办客,散客当天早饭后,男女老少都开始摔跤,有时是群跤,有时是男女跤。力角镇彝族视摔跤为友好、好感、信任、娱乐,与他(她)人摔跤,场面大方,同性一般不相互摔跤,和哪位摔得越多,说明对哪位更有好感、更亲切。
力角彝族“摔跤”不分胜负,不分规则,不比赛,纯属娱乐交际。摔跤场合一般为各种客事办理散客的当天早饭后进行。彝族都喜欢以松毛撒地,松毛清香扑鼻、心旷神怡。凡过年或重要节日、喜事、丧事便以松毛铺地,设地席。摔跤就在拆席后在松毛席上进行。
摔跤方法往往由较为活跃的年轻人,先将自己好感的姑娘轻轻侧抱起并将其放在松毛席上压起。随后,在场的男男女女都纷纷找摔跤对象,将其抱放压起,周围的男女都会上来,男帮男、女帮女,有时男女二人摔,也有男女群摔。欢呼声、笑声不断。
随着各种客事办理的增多,力角彝族“摔跤”得以广泛传承,已成了彝家客事办理不可缺少的一项娱乐活动,部分村组已成为请工做活休息时进行男女娱乐、沟通、交流活动的一种方式,提升做工做活的情趣。
力角彝族多数生活在交通不发达的地区,他们各自生活在较为闭塞的环境里,与外族外界接触较少,人们在生产劳动之余,也需要文化娱乐活动。彝族“摔跤”活动正是满足人们这种身心需要而延续发展的,它成为人们在封闭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的主要娱乐方式,为人们提供情感交流和社会交往的机会。
力角彝族“摔跤”是彝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的集中反映,是彝族文化的历史积淀,是彝族群众锻炼身体、娱悦心情的重要手段,它还为力角彝族地区的对内对外交流提供了机会,对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展现其独特的社会文化价值。力角彝族“摔跤”游戏性、健身性和娱乐性并举,富有强烈的自娱和娱人功能,可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欢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尽情地展现自己的体能、智慧,丰富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
时下,彝族“摔跤”也和其它非物质文化形态一样,正受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和现代文明的巨大冲击。许多原生态、自然传承、自然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危险。全面系统、完善地保护彝族“摔跤”这一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了我们刻不容缓的职责和任务。
作者/李正方
编辑/杨宏毅
配图/王静红 李正方
审稿/吴洪彪
终审/杨凤云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