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春节】又到一年春节进行时
又到一年春节进行时
杨继光
光阴弹指,在母亲额头又添一缕白发时,终于又盼来了儿孙绕膝,相聚一堂的春节。
无需召唤,赶年成为了兄弟姊妹们一年一度的习惯,要在年三十晚饭前赶回到老家,那个深藏在三山夹一箐的小山村——下沧,吃团圆饭,一起过大年。
时间的指针在争分夺秒中转动,在人流、在车流里如织穿梭,心里满满地装着的是急切相见的喜悦。
这一路的菜花儿黄,仿佛都与自己无关,去年春节相聚的故事还在脑海一屏一屏回放着……
回到村口,幺兄弟两口子已经在本主庙里祭祀完本主,备下了丰盛的饭菜,等着我们其他兄弟姊妹、侄儿男女从东南西北各地赶回来。
席上还是那味,斋筵香(干韭菜根、干香椿尖、豆腐块、五颜六色的米干片,这些都是油炸后,作为祭祀本主和祖先用的斋菜,祭祀结束后,才能上桌食用)、酸辣鱼(表示年年有余)、糯米粑粑(蘸糖吃,表示来年生活甜蜜)、手撕回锅鸡、猪耳朵凉片、冻肉(猪头上剥下来的肉煮烂后,放置在天井里,通过头夜的自然低温冰冻而成)、冻鱼(冻鱼一般采用麦穗鱼和鲫鱼,采用酸辣鱼的烹调方法煮熟,放置在天井里,通过头夜的自然低温冰冻而成)、烤乳扇、猪肝鲊、酥肉等,还有在他乡可以让我们这些游子念念不忘,一想起来就垂涎的生皮。
在菜香、酒香弥漫中,全家老老少少畅谈一年来学习、工作与生活的收获和来年的打算,一笔笔幸福帐的盘点,让春节增加新喜,仿佛幸福多多、快乐多多,整个小山村仅此一家。
年夜饭结束,早已迫不及待的侄儿侄女们纷纷掏出手机等待着长辈们发红包了,“红包雨”为这个年增加了新的节目和新的年味儿,无论多少,一分、一角、一元的抢,全家老老少少三十多口人,那欢乐的笑声一浪一浪与村间的炮仗声此起彼伏,响彻村间。
而母亲眼角间的皱纹一道道舒张开,心里已经装下了满满的天伦之乐。
幺兄弟两口自小勤劳,除夕夜零点的钟声还没有响起,弟媳已经准备好了第二天的素食,兄弟已经贴好了春联、灶神和门神,扫完了地,将水缸注满了水。(按本地白族习俗,初一全天不能动菜刀、挑水、扫地和吃荤菜,而且初一早上的洗漱水不能倒在地上,如果倒在地上,那么一年里家里的虼蚤、苍蝇会很多,还有一种说法是,把家里的钱财倒出去了)
守岁,这是本地白族人民一直延续的传统习俗。除夕零点的钟声响起来后,幺兄弟夫妇又忙里忙外准备祭祀用品接灶神,祭毕后,就封大门、封井(封门以后,家里人就不再踏出大门,等家里的小孩熟睡后,当家人会悄悄在小孩的枕头下塞进去一个红包,称为压岁钱。等到第二天早上,家里的童男童女去开们,谓之为“开财门”,一家之主要给开财门的童男童女红包,这时童男童女会嘴里连喊“恭喜发财”,一家之主会回应“谢金口”,主家一般会封16、26、36……66等尾数为6的红包,表示六六大顺的意思)
初一早上,在四处鞭炮响起中醒来,满满的喜庆气氛笼罩了小山村。吃过汤圆,饵块之后,朝山或者登高,扎制黑龙、狮子是初一的主要活动。(朝拜鸡足山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本地重要的活动,大多为未婚男女去许愿的多,一部分为已婚夫妻去还愿,只是现在交通发达,一路之上再也见不到弯弯山道之上成双成对或闲步对歌、或唱《朝山调》的盛景了)
大年初二,村里的各种习俗活动丰富多彩,接佛活动将节庆活动推向了高潮。全村男女老少齐参与到舞狮、耍龙、接佛的队伍中,到本主庙和玉皇阁里将本主和太子扶上轿子,接回村里。
回到村里,家家户户已经在各自门口燃起香火,准备了烟酒糖茶和红包,舞狮、耍龙、接佛的队伍会停下来,对主家朝贺一番,朝贺语言一般都是祝福主家“五谷丰登”“家宅平安”“大福大贵”等等吉祥语,主持朝贺的人喊出这些吉祥的话时,主家会回应“谢金口”,并奉上准备的烟酒糖茶和红包。
这一活动千百年来一直延续到今天,这是小山村质朴的父老乡亲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向往。(接佛又称接福,将本主庙中本主接至村中供奉,有村里的莲池会做法事,祈求全村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家家清洁平安,每天都会有村里的家家户户轮流到供奉的晒场上,端着酒水、香火、斋菜和年糕献供,一直到年初六才又舞狮、耍龙、燃放鞭炮,隆重地将佛送回本主庙里)
也是从初二开始,舞狮耍龙、霸王鞭表演、演剧、唱大本曲、走亲戚、回娘家等等活动应接不暇,结婚的新人要准备好糖果去拜望男女双方的亲戚,每家一份,俗称“请新娘客”,也有认亲戚一说,各家亲戚要送给新娘子、新姑爷红包,并致祝福语,多数为“早生贵子”“生活幸福”之类。
这些年,随着发展条件和交通的改善,小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村里家家户户早进入了小康,外出旅游成为了小村过年的又一种新生活,或三五成群,或举家出动,挤爆了邻近的鸡足山、三塔寺、双廊镇、洱海周边的渔村、漾濞的石门关、丽江古镇、丽江玉龙雪山等旅游景点,他们大大方方地吃美食、赏美景,也和城里人一样享受一段悠然的慢生活时光。
我们知道,过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经典,舞狮耍龙、接佛、演白剧等等诸多活动又是白族祖先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经典项目,年年如是,成为了小山村过年生活的最大亮点,浓浓的年味儿伴随着山村的古朴,年复一年,潇潇洒洒地走在进行时。
作者/杨继光
编辑配图/杨宏毅
审稿/刘 灿
终审/杨凤云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