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初心使命 争取更大光荣】拉乌乡党组织的创建与发展

拉乌乡党组织的创建与发展

    吴宗伯


历史上的拉乌乡属祥云县峨溪乡,1949年12月9日卢汉在昆起义,云南全省宣告解放。1950年1月10日祥云县人民政府成立,县委书记杨文林,县长严实。当年2月拉乌成立十四分区政府,指导员芮恕,主席张慈,副主席张光宇,下设拉乌、来凤溪、新兴、新田四个村联政府。8月全县设五个区七十个行政村公所,拉乌、来凤溪、新兴、新田4个村公所属第五区(米甸)。

1952年又把行政村公所改为小乡,拉乌小乡乡长罗琛,副乡长胡绍周。拉乌小乡下设六个大组,拉乌村为一大组,组长李兰翠;同年11月4个小乡由祥云县第五区(米甸)划归宾川县第四区(平川),同时哨房山由古底乡划归新兴乡。平川区长杨禹平,副区长郭光前和李茂仁。1954年9月又把4个小乡由四区划归新成立的五区(古底),那时小乡还没有发展党员和党的组织。

新中国建立前地下党在拉乌的活动情况:1949年2月,祥云县地下党张渺首次到拉乌村,做上层人士吴泽生和进步人士白光宇、白光升的工作,动员他们支持革命斗争。随后,宾川县工委也派陈汝坤来做白光升、吴泽生、白光宇的工作,使他们思想倾向革命,积极靠拢共产党,使峨溪乡成为两面政权。当年4月底,王文中(即杨鹏翥,后任县工委书记)带着谢登荣从祥云下庄来平川组织五月暴动工作,路经拉乌村时又对该村作了全面了解,认为该村一是地理优势独特,二是群众基础好,三是有大量的粮食储备可作革命根据地。5月祥云地下党又派王必兴、李克武先后到拉乌,发展吴焱东、白光生加入农抗会组织。同时在米甸地下党的支持下,在拉乌村一举消灭了盗用李鉴洲部队名誉的80多人的土匪武装。从此,拉乌已真正成为了革命的根据地,为后来的宾川六大队朱铁钧、杨鹏翥和朱家璧的西进部队过拉乌提供各种方便。

拉乌乡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人员。拉乌乡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人是李润喜,1927年生,男,汉族,高小文化,碧鸡哨房山人,离休,享受一般干部待遇。李润喜1945年被抓去国民党军队当兵,1947年在东北的国民党九十三军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收编,同年4月随收编部队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4月至1953年12月在解放军东北部队四十二师当战士、排长。1954年1月由部队转业回乡,同年4月在宾川县古底区区委会任组织干事。1955年10月调宾川县委合作部工作。1956年1月至1957年7月在大理地委党校学习,从党校回来在古底乡任乡长、党支部书记。1959年又到大理党校学习,回来后在平川李子园管理区任党支部书记。1959年9月至1965年10月在古底区任组织委员。1966年1月调古底粮管所碧鸡粮点工作,1982年退休,1984年6月经组织批准改办离休,享受一般干部待遇,定居宾川县拉乌哨房山安度晚年。1999年9月因病逝世,终年72岁。

另外一名老党员是张玉林,男,拉乌村人,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复原回家,1957年当拉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拉乌大队长,二队保管员。

拉乌共产党组织的创建与发展。1956年开始在4个小乡同步发展党员,把那些根子正、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和合作化高潮中涌现出来的政治性强、思想觉悟高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组织中来。拉乌乡有胡绍周、赵明旺、陈荣科、李宜昌、李文华、张宝元、吴守清、张景星、罗炳仁等同志第一批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拉乌党支部,书记张景星。来凤溪党支部书记李高科,新兴党支部书记李正国,新田党支部书记王泽厚,4个党支部属古底区委会领导。

1958年2月,为适应农业合作化的需要,撤销古底区,分设古底和拉乌两个大乡。拉乌乡第一次成立党的委员会,书记杨标,乡长李太和,同样4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各成立一个党支部。同年10月,祥云、宾川、弥度三个县合并成立祥云大县,宾川分别成立4个人民公社,松坪哨哑口内为平川人民公社,平川公社党委书记江铣,社长环学。撤销原来的小乡,高级社改为管理区,管理区的支部书记由国家下派干部当任,拉乌管理区的支部书记是由原区委副书记李太和当任,主任张玉林,副主任李文华、王钟贤。1959年3月碧鸡庄从新兴分出来成立碧鸡庄管理区,党支部书记李学成。至此,拉乌又多了一个党支部。

1961年1月撤销祥云大县,恢复宾川县建制,古底、拉乌又从平川公社分出来成立古底人民公社,党委书记李怀文,副书记罗兴泰、李运杰,社长蔡子珍。同年3月贯彻中央十二条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落实以生产小队为核算单位,对生产队实行土地、劳力、大牲畜、大农具四固定的各项政策。同年10月贯彻中央六十条,经过整风整社,本着有利于领导,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又设立古底区公所,管理区又改成小公社,五个党支部在古底区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1962年11月,大厂和箐门口又从拉乌公社分出来各成立一个公社,峨溪河畔就有了七个党支部。1965年“四清”运动全面展开,到8月组织建设阶段又调整农村体制,撤销古底区公所,建立红专人民公社(拉乌),第二次在拉乌建立党委会,公社党委书记张珍,社长自有生,小公社又叫大队,七个大队党支部又增加了一个机关党支部,支部书记由党委副书记兼任。在“文化大革命”中所有党团组织都停止活动,各级领导帮子瘫痪,直到1976年10月6日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十年“文革”的动乱。

1971年4月拉乌公社又重新成立新的党委会,党委书记罗兴泰,八个党支部又重新选出支部书记,所有的党员开始过正常的组织生活。拉乌的党支部书记由赵金科当任。1974年李太和又调回拉乌任党委书记、革命委员会主任。1980年撤销革命委员会。公社又叫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杞树超,管委会主任杨家育。1982年拉乌公社迁往碧鸡,1984年3月公社又改为拉乌区公所,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杞正雄任区长,生产大队改为小乡,拉乌乡党支部书记王学成,乡长张润点。1988年1月拉乌区又改成拉乌彝族乡。第三届乡党委书记杨松伯,第四届乡党委书记王家祥,小乡又改为村公所,拉乌村公所党支部书记王学成,村公所主任吴宏宇。2000年8月,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条例,村公所又改成村民委员会,拉乌村民委员会党支部书记王洪春,主任李进民。

在拉乌彝族乡曾任过党委书记的还有张存康、王家祥、李洪祥、子建权、杨云峰、张韬、赵嵩等,在杨云峰当任党委书记时,我们家是他的“四群教育”联系户,2013年春节,我给他祝福了两句新春寄语:“眼前虎山像金印握好印炳为人民,鼻下桑田似大海扬帆掌舵想群众”,但愿后来者握好印炳扬帆掌舵。

拉乌乡的党组织创建半个多世纪以来,不断的有优秀的共青团员和农村各条战线的积极份子加入到党组织中来,增加党组织的新鲜血液。

今年七月一日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拉乌乡的党组织也有六十五年的历史,在乡党委的领导下,党的组织不断状大。现在,各个村民委员会都有党总支,各村民小组都成立党支部和党小组,各条战线、各个行业的党员都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拉乌村党总支88岁的老党员赵金友还老当益壮,到地中劳动发挥余热,各个党支部都起到了战斗堡垒的作用,带领彝乡人民积极投身全面小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中。


作者/吴宗伯

编辑/杨宏毅

审稿/吴洪彪

终审/杨凤云

配图/杨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