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红色资源讲党史】南薰桥上忆红军

系列报道之四

1936年4月初,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宾川,在热区大地播下革命的火种,为进一步发挥宾川红色资源的重要作用,促进全县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持久开展,讲好宾川红色故事,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奋发有为,开拓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进取精神,从今天开始,宾川县融媒体中心推出系列报道,通过主播讲宾川红色故事,追寻红色记忆,传承党的优良传统,敬请关注!

南薰桥上忆红军

我身后这座桥就是宾川境内最古老的一座桥——南薰桥,又名南津桥,它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座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州城南门外的钟良溪上。桥为单孔石拱牌楼式风雨桥,长15.6米,宽5.16米。南熏桥取名自先秦古歌《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充分体现了宾川老百姓对于德政的赞美和期盼。桥头牌楼上镶嵌着的“南薰桥”匾额是开国中将赵镕将军在88岁高龄时亲笔题写的。南薰桥建筑结构精巧,工艺精湛,历经数百载风雨,仍然十分坚固。1994年12月被列为大理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6年4月19日,由贺龙、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红二、六军团冲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一路征战,于4月19日经梁王山抵达宾川。红军到来前,国民党做了大量的反动宣传,污蔑红军是“赤匪”,不明真相的老百姓都躲到山上去了。宾川国民党当局在红军到来前一个多月就成立了 “宾川县防共保安委员会”。组成了1000多人的城防队。城防队收集枪支弹药,强征硬调了近万名民工,在城墙外挖护城壕,并沿城墙根栽了近4米宽的仙人掌等杂刺,设置障碍。将东南西北四座城门洞用土基堵死,把州城附近村里的楼梯也收进了城,强令州城周围的村民将水井填上,意欲固守县城,阻止红军北上抗日。

红军为宣传革命真理,希望和平过城。1936年4月20日拂晓,红二军团四师十团、十二团及师侦察连在城东南门外集结。同时派出团参谋长带领5名战士,经南薰桥抵月牙城喊话,谈判时参谋长骑着马,在城外喊话,“莫打!莫打!红军只是路过宾川。”要求县长出来谈判,但阴险狡诈的伪军城防队以听不到为借口将谈判代表引至城内后,公然开炮打死红军谈判代表,谈判代表和5名战士倒在了血泊中,鲜血染红了攻城道路,红军指战员忍无可忍,义愤填膺,奋起还击,打响了攻城的战斗。战斗中,南薰桥成为红军的掩体和抢救伤员的临时救护所。为阻止红军攻城,散心病狂的敌人不管老百姓的生死,用稻草引火,点燃了靠城的民房,英勇的红军战士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冒着滚滚浓烟和烈火,一面努力救火,一面展开猛烈攻势,打得顽抗的敌兵如丧家之犬,四处逃窜。

州城之役,是红二、六军团在滇西北与反动民团最为激烈的攻坚战,整个战斗持续10多个小时,最后,红军以伤亡136人的代价取得了战斗的完全胜利,毙敌178人,伤129人,俘300余人。州城一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攻克州城后,红军后来途径鹤庆、丽江、中甸,敌人早已望风披靡,逃之夭夭。

南薰桥是红军战斗过的地方,所以群众又把它称为“红军桥”。红军的壮举和无数革命先烈的精神将永远昭示着后人。如今长征已成为历史,但长征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无法穿越历史去感受先辈披襟斩棘的艰辛,无法瞻仰革命先烈的英勇,那么就让我们通过南薰桥去回味那些峥嵘岁月吧!


整理摘录于《红映宾川》

编辑/李丹

责编/李丹

审核/安建雄

终审/杨凤云 吴洪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