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史力行】北水南调 破解洱海保护与产业兴旺需水之难(宾川“三水”系列报道·1)
开栏语:针对十年九旱、水资源缺乏,群众“用水难用水烦”的状况,宾川县历届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特别是近几年,宾川县把水利建设提高到谋水就是谋全局战略高度来思考,立足县情实际,大作水资源的开源节流文章,提出“三水”思路,学史力行,推进水源、水网、高效节水项目建设,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前后启动实施了亿元水利项目工程,持续解决困扰群众多年来“用水难用水烦”的问题,让热区群众实现“有水一片绿洲”到“有水一派繁荣”的蝶变,为打造世界一流的水果之乡插上腾飞的翅膀,再次续写昔日的干坝子今朝瓜果乡的辉煌。从今天起,我们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狠抓三水文章,开源节流解决群众"用水难用水烦"问题 》。
系列报道一:北水南调 破解洱海保护与产业兴旺需水之难
近年来,随着宾川农业产业的迅猛发展,产业灌溉需求日益增大,为更好的服务产业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宾川县以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为导向,高质量推动滇中引水大理州鲁地拉水资源综合利用配套工程建设,加快金沙江水由北向南入宾川进程,破解洱海保护与农业生产发展壮大用水难的问题。
夏末秋初,在连续下了几场雨之后,力角镇大会村委会水寨村背后的山坡才开始慢慢变绿,山坡上那一块块连片的“雨水包谷”也才有了收获的保障。
雨水过后这两天,水寨村村民黄志明也会时不时的到山坡上的柑橘地里,查看柑橘幼苗的长势。对于在这块地里种了多年“雨水包谷”如今改种成柑橘的黄志明而言,用水困难是他心中最大的痛。
黄志明说,前几年连年干旱,因为缺水,他种的包谷多数干死了。去年改种成柑橘,需要用几台抽水机到两三公里以外抽水来用,一到枯季还要买水,用水非常困难。
曾经的水寨村,同宾川大多数地方一样,十年九旱、靠天吃饭。“引洱入宾”灌溉工程完工后,宾川干旱缺水的现状得到解决,但力角镇是宾川的“水尾巴”,水寨村又是力角镇的“水尾巴”。多年来,干旱缺水的现状始终制约着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
水寨村村民小组长刘武林告诉我们,这片山地因为缺水,只能种包谷,零星有两家种了葡萄、橘子,等水通后将大面积发展果木、葡萄,大家都很期待这里变成绿油油的一片。
如今,水寨村村民小组长刘武林期待的事情正随着滇中引水大理州鲁地拉水资源综合利用配套一期工程建设的有序推进即将变成现实。据了解,该工程在达旦河与鲁地拉水库交汇处布置临江一级浮坞泵站取水,经临江二级泵站提水后输水线路沿永胜县达旦河向南布置,经永胜县片角镇到达力角镇水寨村。
滇中引水大理州鲁地拉水资源综合利用配套一期工程建设管理局副局长王进杰介绍说:工程完成以后,将新增鱼棚灌区和河西片区等面积2.2万亩,还有6.1万亩的灌溉面积得到大幅改善,另外,村民的用水会更方便、更快捷,更安全。
即将不缺水了,水寨村也有了新的打算:有了水,发展产业就有了希望,种水果、种蔬菜,村民要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飞奔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支撑,乡村振兴就不远了。
黄志明说,现在这股引水工程即将要完工了,水通的情况下,种柑橘、石榴、葡萄就有了保障了。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据了解,滇中引水大理州鲁地拉水资源综合利用配套工程分为一期、二期工程。该工程全面完工后,宾川将形成洱海补水、本区蓄水、金沙江提水的三水供调格局。随着三水供调格局的形成,制约全县农业产业发展壮大的用水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到时,不仅为全县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洱海保护治理创造了条件。
宾川县水务局总工程师孔敬铭介绍说,鲁地拉提水东线、鲁地拉提水一期工程、鲁地拉提水二期工程完工后,东线将改变山区缺水的面貌,一期和二期工程将改变宾川坝子七个乡镇缺水的现状,对洱海的保护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三个工程完工后,整个宾川的水资源量将从1.73亿方增加到3.21亿方。
图文/李永松 温昌盛 赵彬 苏畅 杨芳
编辑/王翠芳
责编/王静红
审稿/安建雄
终审/杨凤云 吴洪彪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