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大营镇:党员引领打造产业发展新模式

近年来,大营镇萂村党总支积极争取沪滇扶贫协作项目的扶持,立足实际,分析总结萂村黑家邑葡萄种植示范基地“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模式的发展经验,继续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创新示范发展“葡萄套种蔬菜”产业,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助力产业振兴、乡村振兴。

金秋九月,大营镇萂村黑家邑新建的葡萄种植示范基地里套种的番茄陆续成熟进入采摘期。走进基地,一串串红绿相间的番茄摇曳在枝头,果型圆润饱满、煞是喜人,工人们正忙着采摘成熟的番茄,装框销售,一派忙碌的悦人景象。

萂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赵灿真:“我们这个西红柿,一亩产值保守来说是五吨,五吨就是一万斤,就一万八(千元)一亩,22亩就是四十多万,这个是我们的收入。”

赵灿真介绍,萂村土地广袤,土壤肥沃,但由于气候冷凉,当地出产的农产品品质相对较低,卖不上好价钱。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萂村党总支积极作为,在立足实际不断创新尝试的同时,还不断外出寻找相关项目进驻萂村,提升农产品质量。

经过村两委的努力,2020年,争取到“宾川县沪滇扶贫协作项目”200万元的资金扶持,对萂村黑家邑已建成80亩葡萄种植示范基地进行改造提升,同时准备新建20亩葡萄种植示范基地。由于该基地投资大,200万元的资金并不能完成基地建设,为此萂村村两委班子发挥党员带头作用,以入股的形式自掏腰包筹措50万元用于基地建设。

赵灿真:“这个蔬菜产业在我们萂村有冷凉气候方面的优势,怎么才能把这个气候优势发挥出来,是以我们这个大棚为一个点,让老百姓的思维慢慢转换以后,要让他们把农产品的品质提上去。”


通过萂村党总支不断探索,现如今,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黑家邑葡萄基地里套种的蔬菜第二次迎来了丰收。早在今年5月,基地里套种的4万多株松花菜喜迎丰收,短短几天的时间就全部一售而空,为村集体带来10余万元的收入。“葡萄+蔬菜”的套种模式,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还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和群众收入,有力推动了萂村农业产业的发展。

目前,在萂村两委的努力下,“葡萄+蔬菜”的套种模式,打破了以往萂村因气候原因难以发展蔬菜产业的历史,逐渐成熟的产业模式,也为当地农业产业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样板。

大营镇党委副书记 杨文龙:“萂村沪滇协作这个项目,为我们全镇在探索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之路又增添了浓厚的一笔,让我们也看到我们产业发展不仅仅局限于我们水果产业,我们还可以有更广的思路来做,我们可以通过水果加蔬菜还有加其它模式,可以不断的探索。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总结经验,把这个模式在全镇复制推广开,结合各村实际,结合各村产业情况,实行一村一品,带动整个村集体经济创收,带动全镇产业再走上一个新高度。”



图文/ 杨金蕾 李永松 王赵睿 陈清云

编辑/王翠芳

责编/李丹

审稿/安建雄

终审/杨凤云 吴洪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