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排头兵】可喜可贺!箐门口村荣获“云南省森林乡村”称号
2021年12月16日,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关于公布云南省第二批省级森林乡村名单的通知》,全省共计1015个,其中,大理州上榜24个,拉乌彝族乡箐门口村委会成为我县唯一上榜的“省级森林乡村”。

森林乡村建设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决策部署的一项具体工作,同时,也是展示林草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窗口。云南省“省级森林乡村”是指乡村自然生态风貌保存完好,乡土田园特色突出,森林氛围浓郁,森林功能效益显著,涉林产业发展良好,人居环境整洁,保护管理有效,乡村绿化美化达到评价标准,经省林草局组织审核认定后授予森林乡村的建制行政村。



箐门口村委会位于国家级生态乡和全国一村一品核桃示范乡——拉乌乡南部,处三县(宾川、祥云、大姚)两州(大理、楚雄)交界之地,辖7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有居民236户921人,有汉、彝、白、苗、傈僳5个民族,是边远民族山区。村党总支充分认识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二十个字”总要求中,“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中,“乡村生态振兴”是乡村高质量发展的保证,生态是最公平的产品,最能体现共同富裕,群众最容易从生态振兴和生态宜居的环境中体验到幸福感。
村党总支一班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林草部门的关心指导下,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扎扎实实从乡村自然生态风貌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森林绿地建设、森林质量效益提升、乡村绿化管护、乡村生态文化等六个方面抓实森林乡村建设,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彝村,让村民和游客共享箐门口村生态宜居的环境。

突出“彝”字,生态+彝族,保护自然生态风貌。箐门口是彝族村落,绿色是箐门口的最亮底色,彝族是箐门口村的最大特色,工作中注重突出彝族特色,保护绿色底色,保护好自然生态风貌。一是注重保护村庄风貌原真性。对自然生态系统、地形地貌、小微湿地、田园风光等进行了有效保护,原真性保护完整。二是注重保护好生物多样性。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无外来有害物种入侵。三是注重保护自然景观。村庄风水林、护村林、风景林、古树名木等自然植被保护良好, 102株古树名木,采取了复壮措施、专人管护、挂牌保护。四是注重保护人文历史遗迹。对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等人文历史遗迹采取了有效保护措施并保存完好,同时采取了必要的修复修缮措施,设立了人文历史遗迹保护介绍标牌、标志。



突出“绿”字,规划+治理,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把箐门口村绿化统筹纳入全乡、全县、全国绿化行动。国土规划为绿化预留空间,提前编制村庄规划,明确绿化美化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扎实开展“绿色宾川党旗红”义务植树活动。一是村庄规划布局科学合理。投入资金10万元委托专业的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箐门口行政村总体规划及下辖自然村的建设和整治规划,明确了村庄绿化目标和任务,并严格得到执行,村庄山水林田湖草统筹协调,村庄土地利用布局合理。二是抓实生态修复治理。村庄范围内的废弃矿山、施工创面、拆违地100%进行了绿化。三是增强生态涵养防护功能。箐门口村水土流失、土壤侵蚀、风沙危害得到及时有效治理,生态涵养、防护功能良好,河(溪)流、库塘等水体保护良好,水质清洁无污染。主要河流清水河水体质量等级9个月Ⅱ类、3个月Ⅲ类。


突出“特”字,典型+示范,狠抓森林绿地建设。突出特色,把核桃谷打造成森林绿地建设示范长廊,并坚持典型引路、示范推广相结合,扩大森林乡村绿化美化范围,实现绿化美化全覆盖。一是森林覆盖率(林木覆盖率)高。森林覆盖率92.56%,高出全省、全州、全县近30个百分点。二是抓好四旁绿化。村旁、宅旁、路旁、水旁和农田林网等做到应绿尽绿,并建成了核桃谷、箐门口等有3条(块)村庄景观绿化带和村庄标志性绿地。三是抓好宜林地绿化。村庄范围内宜林荒山荒地绿化超过95%。四是抓好庭院绿化。70%以上的农户开展了庭院绿化。五是抓乡村公园绿地。建设了核桃谷等5处乡村公园绿地。




突出“民”字,动员+引导,提高森林质量效益。箐门口村注重以民为本,动员和引导村民参与森林乡村建设,共同提高森林质量效益,共享森林乡村建设成果。一是抓森林健康。村庄范围内实现了森林健康、林相整齐、活力旺盛、无病虫害。二是抓森林结构。植物配置、乔灌草结构科学合理,混交林比例达78.26%。三是抓树种丰富度。确定主要造林绿化树种7种,其中乡土树种比例90%以上。四是抓涉林收入。箐门口村农户年均收入的85%来自森林相关产业、生态管护、育林护林。五抓涉林就业。箐门口有556人从事森林相关产业、生态管护、育林护林工作。



突出“治”字,自治+管护,抓好乡村绿化管护。坚持政府引导,乡贤支持,村民自治,群众参与、护林员轮班巡护的育林护林措施。就近配备消防器材,设卡设点,积极防控森林火灾、乱砍滥伐。一是制度建设。育林护林、生态保护等方面纳入了村规民约,并明确了奖罚措施。2013年,大河口村民赵某违反护林防火戒严期,不得野外用火的规定,被村委会罚款500元。此事传开后,箐门口再也没有发生过护林防火戒严期间野外用火现象,近十年无森林火灾。二是抓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近十年没有发生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三是抓森林火灾防控。森林火灾预防扑救措施有效,责任落实,十多年没有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四是抓乱砍滥伐防止。管护有力,措施到位,没有发现盗伐、滥伐林木等现象。


突出“美”字,传承+提升,乡村生态文化氛围浓厚。箐门口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抓实生态文化建设。一是挖掘保护生态文化历史。乡村名人故事、乡贤事迹等生态文化历史得到充分挖掘和保护,整理编写了原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振兴回报家乡,发展核桃,绿化荒山,原县地税局长李健退休回乡,提高核桃科技含量,改变生活习惯和箐门口村党总支书记李云为民履职尽责,守护绿水青山等 3 个保护生态文化历史的乡村名人故事、乡贤事迹。二是继承弘扬传统生态文化。在核桃谷建设有生态文化科普宣传场所、广场、宣传栏、墙报、标语、展板,扎扎实实开展生态保护科普知识、传统生态文化宣传教育等活动。三是增强植绿爱绿生态环保意识。通过长期有效的工作,箐门口村形成了良好的乡村绿化氛围,村民普遍有较强的植绿爱绿、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四是人居环境整治效果明显。在箐门口,行政村公厕建设完成,村民小组公厕逐步推开,90%的农户用上清洁能源,建起了卫生厕所,卫生厕所普及率在全县名列前茅。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体系完善可行,垃圾定时定点及时清运处理,村民有了良好的爱护环境、清洁卫生习惯,村庄干净整洁。
图文/王恩伟、陈军、李云、李永杰
配图/杨宏毅 陈令兴 吴松江 温昌盛等
编辑/杨宏毅
责编/王翠芳
审核/安建雄
终审/杨凤云吴洪彪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