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宾川】 这里称“南份”,宾川山区白族聚居地


时令交替,万象更新,春暖花开,阳光明媚的初春,又一次来到了平川罗九、三家村,一来是友人家里办喜事,应邀喝喜酒。二来呢了却探访了解这里白族生产生活情况的心愿。


地处平川坝子南端的康宁、罗九,在平川地区俗称为“南份”,是山区平川地区白族人口聚居的主要村落。据《宾川年鉴》记载:2020年底平川镇共有人口35229人,其中白族人口4650人,占总人口的13.2%,占全县白族总人口52592人的8.85%,除少部分居住在俗称“北份”的底么小羌朗、大羌朗、三家村外,绝大部分就居住在“南份”的罗九、三家村、梅子村、渔散朗、新发、福柳、康宁等村庄。宾川县白族学会在编辑《宾川白族村名考》的时候,好友李树军老师曾邀约到这里的白族村落进行村名考察,因工作的关系走不开没有成行,空留下了一些遗憾。


其实,对于平川“南份”的罗九、康宁一带应该算是了解,因为40年前在平川工作的时候,曾经深入到这些村庄开展供销社相关工作。后来因工作关系,也多次到这些地方采访。但作为探寻这里白族群众的生产生活的情况,还从来没有认真做过。



去年10月,单位同事小蔡的父亲去世,曾经到罗九的三家村吊唁。这个60多户的白族小村庄,依然保存着白族传统村落“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筑风格。小蔡家的老房子就是这样的典型建筑。院子中闲置的石碾子、石滚筒等,曾经也是白族和许多民族过去重要的生产工具之一。


据李树军老师对三家村的考察记载,三家村建村于清朝初期,最早迁来的是蔡姓,传说是明朝初期从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一带迁到云南楚雄,后由楚雄迁康宁福柳村,不久后又由福柳村迁到现在的位置。随后维、杨两姓也迁居到此。蔡姓发展至今,知晓的已经有十二、三代了。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三家村总人口有66户240人,白族人口239人。主要姓氏有蔡、维、杨三姓,是最典型的白族传统村落。


当时正值金秋,小蔡说村后有一棵最有特色的“孔雀树”,还有城隍庙,趁空闲时间,我们决定前往探访。



跨过纵贯全村的马花公路,远远就见到了那棵古树,翠绿的山坡上,古树宛若开屏展翅的绿孔雀,栩栩如生。爬坡绕过古树,枝繁叶茂的屏羽间,村庄若隐若现。仔细观察,百度搜寻,古树学名合欢树,别名夜合树,当地人称燕蒿树,高大的树冠不知何年倾倒与山坡呈45°角后顽强生长,主干空心扭曲,寄生的仙人掌居然健壮,繁茂的树枝依靠阳光雨露与主干垂直生长,形成巨大的绿色枝叶翠屏,树龄约200多年形成奇观“孔雀树”。


村背后翠绿的大山当地人称“哚达山”,山箐两边生长着许多古树和翠竹,其中一株巨大的黄连树格外显眼,树高约30多米,树根直径约一米五六,大约五六人才能合抱,遮天蔽日,据相关部门考证树龄近300年。



古树下就是城隍庙。城隍庙坐西向东,占地一亩左右,恢复重建后为三开间瓦屋建筑,南北两面是厢房。庙里主要供奉城隍老爷、送子娘娘。庙虽小,但一直是附近几个村村民的重要民俗活动场所,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日圣母娘娘圣诞、农历五月二十八日城隍寿诞,三家村、梅子村等村民都到庙中杀鸡敬奉城隍老爷、送子娘娘,保佑六畜兴旺、儿孙满堂、社会和谐、国泰民安,节日期间非常热闹。



大殿前面,有两株紫薇,高10多米,树龄都在100多年,当地人称之为火把树、百日红、痒痒树。因为花期较长,每年夏秋季开花,可达4个月之久,且花色为红色和紫色,故称百日红。又因为只要轻轻一动它的树皮,就会颤抖不止,故又称“痒痒树”。



慢慢回忆中,车子前方平川河上段罗九河河堤平坦的水泥路边,株株垂柳青丝碧绿,桃花菜花绚烂艳丽,涓涓清溪潺潺流淌。纵横阡陌间,村民们忙着采收蒜薹、香葱,各种农作物在和煦的春风中健壮生长,涂抹成大自然绚烂的彩绘美景。星罗棋布的白族村庄洒落在山坡田畴,美景如画。


走进朋友家位于马花公路边半坡的院落,喜气洋洋的婚宴已经开始,站在院子中远眺,宽敞的水泥路沿着河岸蜿蜒,镶嵌在七彩的农田间,桃红柳绿,春意盎然,乡村美景如画。


图文/杨宏毅

编辑/杨宏毅

责编/李丹

审稿/朱晓天

终审/杨凤云  吴洪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