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宾川:赓续引洱入宾精神 写好新时代“水文章”——促进“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一直以来,宾川县赓续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引洱入宾精神,坚持以人民水利服务人民、造福社会,大力加强全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了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安全用水,促进了宾川绿色经济的发展,为农业大县的宾川夯实了经济发展基础。宾川各民族在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奏响了“撸起袖子加油干,同心共圆中国梦”最动听的“民族团结进步曲”,有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于全县各族人民心中,共同走向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引洱入宾”筑牢“水基础”
★
1987年,省委、省政府为解决因地理原因干旱少雨的宾川坝子极度缺水导致全县人民用水吃水困难的问题,毅然作出了从澜沧江流域的洱海引水至金沙江干热河谷的宾川坝子的决定。经过500多名建设者与宾川各族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历经7年的艰苦鏖战,终于打通了全长7745米的老青山隧洞,圆了宾川人民267年的引水夙愿,彻底改变了宾川“十年九旱”的面貌。整个“引洱入宾”工程,总投资7466万元,年引水量500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5.8万亩,工程穿山凿洞7745米,架设渡槽880米,铺设倒虹吸管道4446米,修建渠道40000米,全长48.46公里。清澈的洱海水流入宾川,滋润了宾川干涸的土地,荒地变绿洲,甜蜜了宾川人民的日子,贫穷变富裕。“引洱入宾”,为宾川各族群众增收致富打牢了基础,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发展后劲持续释放。


“政府搭台”写好“水文章”
★
近年来,宾川县围绕“覆盖城乡,运行高效,管理科学,便民惠民”的发展思路,探索出了“政府搭台、企社唱戏、适当补助、利益自享、风险自担、惠及于民”的工作模式,写好以洱海补水、本区蓄水、金沙江提水为主水源支撑,干支渠为骨架、田间管网为末梢的现代化水网。统筹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灌区干支渠全部计量供水,终端水价计量到户,实行“节奖超罚”的管水制度,发挥水资源效能,推广“水肥一体化自压滴灌技术”,实现从“大水漫灌”到高效节水转变的用水模式。
目前,宾川年供水能力1.73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58.7万亩、农田水利化程度达83.2%,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5万亩,高效节水灌区灌溉用水利用系数从0.55提高到0.9,年节水8000万立方米,成为云南省第一个“国家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和全国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绿色发展”凸显“水效益”
★
宾川各族人民延绵不断地庚续着团结奋斗、砥砺前行的“引洱入宾”精神,现代水网体系建设、水利项目投资,使弥足珍贵的“水”真正体现了“利在当代,功在千秋”。近年来,宾川灌溉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供水保证率得到大幅度提升,有力促进了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生产日益增产增收,形成了“水利兴·产业旺·生活好·生态美”的样本,全县农业总产值达99.71亿元,其中,特色优质水果总面积34.51万亩,产值7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538元,是全国县级最大的早熟优质鲜食葡萄生产基地,全国晚熟柑橘的优势产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产业支撑更加有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宾川各族人民群众愈发富足,更加有劲,正以最美的团结奋斗姿态不断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图文/胡雪梅
编辑/王静红
责编/王静红
审核/朱晓天
终审/杨凤云 吴洪彪
★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