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州城:念好农业转型“变”字诀



近年来,州城镇瞄准优势特色,聚焦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念好“变”字诀,助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动农产品优质化、特色化、标准化、品牌化,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致富路。


小变大,抱团发展走出产业阳光路
昔日的山岗村委会新庄村,农户土地零散偏远,水、路不方便,只能种玉米,人累效益低,如何带领群众致富增收?2019年,州城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盘活资金资产,引进优良企业,创新打造“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合作发展新模式,建立新庄葡萄合作农场基地,新庄村64户群众土地入股,小田变大田,农民变股东,资源变资产,让农户改变传统农业模式抱团发展增收致富,走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的乡村振兴产业“阳光大道”。新庄葡萄合作农场基地借助宾川县宏源农副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先进的种植技术,大力推广土壤改良、单幅连棚降密提质促早熟水肥一体化等生产技术,以现代化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证农产品质量,提升土地产出价值。经过三年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如今的合作农场逐步形成了占地200余亩的葡萄标准化示范种植产业园,迎来了首年葡萄产业大丰收和分红仪式,分红现金达430多万元,惠及65户农户,给村集体带来收入5万元,可谓硕果盈枝满园芳,终见成效有希望,群众致富路更宽。


一变多,立体套种让方寸地变聚宝盆
盛夏时节葡萄就已成熟采摘,直到来年开春才开始新一轮的耕作,长达小半年的闲置,如何让农闲土地资源最大化利用?早在2012年,老赵村便开始探索“葡萄+”套种之路,着力建设葡萄套种番茄核心示范区,描绘了葡萄园里摘番茄的奇妙丰收图景。当时老赵村党总支委员、妇女主任杨赵芳带头成立了老赵果蔬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市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销售模式,统一购买番茄种苗,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请专家指导操作,组织农户外出参观借鉴经验,同时,老赵村党总支还多次组织村组党员干部、种植大户外出到元谋、山东、海南等地考察学习,引进并广泛推广葡萄+番茄套种技术,并和元谋金沙种业达成合作,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消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为更好更快地服务农户,村里还建了微信群,群里有技术员及时解决农户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信息快捷畅通,带动了更多农户参与进来。十年来,老赵村以党建引领,不断探索实践“葡萄+”套种模式,充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在葡萄地套种周期短、见效快的时令蔬菜,把葡萄园变果蔬园,传统农业变高效农业,一地生多金,方寸地变成聚宝盆。截至目前老赵村共种植西红柿2500多亩,按亩均产量6吨、市场价3-4元/公斤计算,预计总产值可达5000万元左右。同时除了葡萄+番茄的老搭档,今年还出现了葡萄+黄瓜、葡萄+辣椒等新组合,套种的队伍愈大愈强,丰收的蓝图也愈广愈美。


弱变强,革新升级助产业枯木逢春
周官村曾是有名的“黑腰枣之乡”,枣子产业发展已有近百年历史,但近年来,市场不稳定、种植管理技术落后、优质枣子品种冲击市场等原因,导致枣子品质下降,竞争力不强,周官村枣子产业几度徘徊在低谷,枣农望“枣”兴叹。如何走出枣子产业发展困境?2019年周官村党总支组织村“两委”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种植大户到陕西、山西等枣子大省进行实地学习考察,结合周官村实际,引进天下第一枣、冬枣和蟠枣3个优良枣子品种,反复动员农户更新品种和技术,对原有的黑腰枣进行嫁接替换。在引进优质品种后,为了给群众搭起更好的发展平台,镇村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共投入45万元资金把基础条件较好的100亩连片枣田,纳入州城镇“一村一品”建设,投入“一村一品”扶持资金10万元、村集体资金5万元,带动农户自筹投入资金30万元,在村“两委”干部引导下,周官村农户自发进行了100余亩大棚避雨改造。周官村还邀请县镇农科专家从枣子嫁接技术、田间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大棚避雨栽培技术等方面对枣农进行全面培训和指导。避雨栽培技术的推广有效避免了裂果、烂果现象的发生,用药和水肥管理都严格按照科学系统的要求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质得到了较好保障。通过新品种的引进,新技术的推广,周官村枣子产业成功实现了转型升级。目前周官村共种植3500余亩枣子,其中天下第一枣500亩,蟠枣500亩,冬枣2500亩,预计产值7700万元。新品种的引进,新技术的推广,为周官村枣子产业的转型升级开辟了新路子,小小一颗枣成了“金果果”,用高品质、好口碑打开了全国市场,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让群众“愁容满面”变“喜笑颜开”。
图文/张鸿灵
编辑/王静红
责编/李丹
审核/朱晓天
终审/杨凤云 吴洪彪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