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时讯•文化周刊】红军村迈上振兴路

红军村迈上振兴路


       ·吴泽海

近日,我随弥渡县作家协会到宾川县乔甸镇海稍新庄红军村参加“感党恩,情洒长征路,继往开来谱新篇”文学采风活动,这是我第三次到新庄红军村,刚到村口,就受到穿着白族、彝族盛装的村民的热烈欢迎,使我们再次感受到新庄红军村村民的热情好客之道。

汽车沿着盘山公路行驶到村子背后的山顶上,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块近千平方米的民族团结广场,红军长征过宾川的大型浮雕耸立在广场北边,南边一排新建的办公用房,一左一右两根巨大的柱子上书写着“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团结家园世世守望”的大红对联,中国诗社云南分社的负责人热情地与我们一一握手,招呼我们参观游览。

我们一行怀着虔诚的心情,参观了红军长征纪念馆、农民博物馆、红色讲堂、新庄杨家、图片展览室、村容村貌等,与前几年相比,村子里不少人家都新建了两、三层高的水泥房,村庄道路干净整洁,新建的红色讲堂高大宽敞,一楼大厅的墙壁上悬挂着几十幅展现长征精神的美术书画作品,几位书法家、画家正在挥毫泼墨,精心创作艺术作品。

昔日的海稍新庄村是一个小山村。

在村子里一块由中共宾川县委、宾川县人民政府2012年10月颁布的编号146号《大理州革命遗址》石碑上记载:1936年4月21日,由肖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从祥云县的米甸经观音箐进入宾川,首先就来到新庄村,红军来到新庄村,帮助村民挑水劈柴、打扫卫生,还给村民看病,给贫困的人家送衣送粮,向村民宣传红军是穷苦人民的军队,是为了推翻国民党、土豪劣绅的统治、让穷苦百姓翻身做主人而英勇奋斗的军队。红军对新庄村人民群众秋毫无犯,亲如一家。听了红军的宣传,新眼见证了红军真心诚意帮助老百性的事实,新庄村的村民自发要求参加红军,出现了父母送儿子参军、小姝送情郎参军的感人场面。当年新庄村7户人家中只有5个青年,却有4人自愿参加红军,踏上了长征之路。新庄红军村据此编排了《送别》情景话剧,由村民演出,观者深受到感动。

今日的海稍新庄村是一个小康村!

站在新建的民族团结广场向下看,新庄村及附近的田野尽收眼底。村民的房屋粼次节比,青瓦百墙的院落,依山而建,井然有序。远处的田野,有不少的村民正在给葡萄施肥培土,有的村民正在开墒起垅,播撒希望的种子,整个村庄呈现出一派安居乐业、祥和繁盛的氛围。

新庄村的变化要从一个人说起。

2006年,在外创业有成的新庄村村民蒲国宏,时时想着红军长征过宾川、到新庄的故事,怎样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成为蒲国宏的愿望。经过深入思考,蒲国宏毅然回到家乡,带领群众依托红军过新庄的红色历史资源、依托海稍水库的自然风光,在新庄村建成云南省首个自然村“红军长征纪念馆”,开展红色生态旅游。2015年8月,又成立宾川县红色海稍农业观光旅游开发公司,新庄村从此走上了旅游搭台、文化唱戏、农业增收、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的发展之路。游客到新庄村参观红军纪念馆、农民博物馆、重走红军长征路、唱红歌、吃红米饭、喝南瓜汤、品海稍渔、参加民族团结大联欢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游,深刻感悟红军长征的艰难万险,继承和发扬“坚定理想、艰苦奋斗、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

   新庄村的乡村大舞台,原来建在海稍水库的滩涂上,现在因海稍水库扩容,乡村大舞台已在库区范围内,需要搬迁。新建的民族团结广场想来就是取代原来的乡村大舞台的。这下我明白了,为什么新庄村要在山上新建民族团结广场和红色讲堂,这是为了保护好有限的耕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发展乡村旅游,土地都没有了,你让游客来游什么?反观我们有的地区,打着发展经济、发展旅游的愰子,乱战耕地建广场、建集镇、建景观等杀鸡取卵的行为,真是得不偿失。


参观完红军村,我们一行重走长征路,来到红军桥,桥对岸的山坡上,羊肠小道从山腰的树丛中穿过,山脚的小溪露出杂乱无章的鹅卵石,看着看着,我的眼睛模糊了,仿佛看见一队扛着中国工农红军军旗的队伍从崎岖的羊肠小道上走来,帽子上的五角星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你想什么呢?”同行的一位伙伴叫我,我赶快回过神来,跟着他们走过红军桥,一起坐在桥头放声歌唱《映山红》《十送红军》《七律长征》等红色歌曲,歌声在山谷间久久回荡。


作者/吴泽海

编辑配图/杨宏毅

责编/杨宏毅

审稿/吴洪彪

终审/杨凤云  

投稿邮箱/bcrmt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