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宾川】鱼棚豌豆凉粉 传承家乡之味

在宾川鱼棚村,每周二的赶集日,前来赶集的村民都会带走一样神奇小吃,它用嫩滑清香的口感把你的味蕾俘虏,让你念之不忘,它就是声名远扬的豌豆凉粉。

在鱼棚街的一隅,卖豌豆凉粉的梁志芬一家正忙碌着招呼客人,小摊前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古老的石板上,黄澄澄的豌豆凉粉在阳光下发出诱人的光泽,这色香味俱全的凉粉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是三代人的手艺。

鱼棚村村民 梁志芬


我是鱼棚人,今年有65岁了,豌豆凉粉的制作是老一辈传下来的。

一碗看似香嫩爽口的豌豆凉粉,其实内在精致复杂。说起豌豆凉粉的制作工艺,原本内向的梁志芬变得侃侃而谈。

鱼棚村村民 梁志芬


要把豌豆打成豆瓣,筛了以后把豆壳剥掉,剥了又磨,磨了又沥,沥成粉要澄,澄两三个小时后就搅。

凌晨四点,梁志芬一家鸡鸣而起,只为给顾客提供最新鲜的凉粉。火,逼退了深夜的寒气。“动起来就不冷了”,是每个辛勤的农民宽慰自己的言语。

要搅出一锅质量上乘的豌豆粉,火候,加粉,搅拌,每一步都不能马虎。

鱼棚村村民  梁志芬


把皮层的粉水打来烧,烧开了把泡沫打了就搅。先搅涨了,涨一下又搅,粉要下细点,搅的时候要铲锅底,搅慢点。

多年的经验告诉梁志芬,要搅出滑润、口感细腻的豌豆凉粉,掌握火候十分关键,掌握好黏稠度更为重要。

鱼棚村村民  梁志芬


烧火就是要两边烧,中间不能烧,烧了容易糊。

煮熟的豌豆粉凉透后会凝成块状,便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豌豆凉粉。一粒小小的豌豆,在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催化下,顷刻间得到了升华。

在盛豌豆粉的竹簸里密密的铺上一层薄脆香浓的豌豆锅巴,豌豆粉会凝固得更好,不易断裂分层,还会散发出自然的清香,口感和美感也瞬间提升。这是梁志芬最引以为傲的秘方。

刚出锅的豌豆粉香气四溢,一家人常常会趁热吃上一碗,这是“宵夜”,也是慰劳一家人的“早饭”。热气腾腾的豌豆粉能果腹,更能驱散寒意温暖人心,久而久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劳动成果,唠唠家常,便成了一种不可或缺的仪式。

浓浓夜幕中就开始忙碌的身影,终于迎来了清晨的第一缕曙光。初春的阳光还未将严寒驱散,丰收的希望已把这热腾腾的人间照亮。

在每个周二的鱼棚街上,梁志芬能卖出500多碗豌豆凉粉,加上卷粉、凉虾等小吃,刨去成本,这天的收入大约是2000元。

柔韧细腻的豌豆凉粉,配上丰富的蘸料,更加鲜香爽口,承载着故乡的味道,留在每个游子的记忆里。

食客 闫鑫灿


我现在在外面读书,回来特别想念他家的凉粉,我回来的时候都会来他家吃一碗凉粉或者卷粉。

豌豆凉粉的工艺复杂精细,每碗筋道爽滑的豌豆凉粉,都是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这些制作技艺代代相传,经过几代人的耐心雕琢,已然成为一门不可多得的手艺。然而一开始,年轻的儿媳并不这么想。

梁志芬儿媳 赵素鲜


刚开始叫我做凉粉卖的时候,我觉得太辛苦了,又麻烦又要熬夜。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梁志芬灶台前一丝不苟忙碌的身影,像极了一个情根深种的工匠。日升月落,周而复始,她对故土的深厚情怀打动了儿媳,成为了豌豆凉粉的第三代传人。

梁志芬儿媳 赵素鲜


他们老了都还在坚持搅凉粉,以后我们会把它传承下去。

鱼棚村村民  梁志芬


做凉粉很辛苦,来和我学的很多人,都坚持不下去,只要有人愿意来学我们都免费传给他们。

时光的雕琢,难能可贵的是匠心独具。梁志芬一家,用心做出精致细腻的豌豆凉粉,让故乡的味道流传下来,自足而踏实。

柴米油盐,三餐四季。每个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培养儿女、赡养老人,一家人平安健康才算幸福美满。千百年来,无数个默默耕耘的农民,用最朴实的方式守护着一个家,彰显着每个中国农民的担当和大义。

图文/吴松江 邓熙翔 温昌盛 文静

编辑/李丹

责编/王静红

审核/朱晓天

终审/杨凤云  吴洪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