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宾川】宾川沙址村:古朴灵秀中的慢时光



沙址村,地处鸡足山南麓。这里流水潺潺,绕村而过,百年古树,青翠如常,是宜旅宜居宜业的健康生活目的地;这里民风淳朴,乡风浓郁,迦叶道场,霞客仙踪,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感受异域风彩;自然、人文景观、民族文化、餐饮美食和融一体,在灵秀生长、诗意徜徉、光影斑驳、时光律动中,让人有了独一无二的知足和安定。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个令人神往的省级旅游名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沙址村。


沙址村是一个典型的白族村落,辖寺前村、百草龙、萝卜地等11个自然村,是鸡足山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风光秀丽、气候宜人,被誉为“天然大氧吧”。古往今来,沙址是鸡足山的门户,是朝山拜佛的必经之地,也曾经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这里独特的文化底蕴就像一坛珍藏千年的老酒,醇厚芬芳,余韵无穷。




在沙址村,随处可见这样的青瓦白墙、鸟语花香的农家小院,当地村民在自己家里开起了农家乐,用一道道诱人的美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走进农家小院,院子里的几棵百年古板栗树高大挺拔,茂盛的枝叶如同几把巨大的绿伞,为小院的夏天带来了清爽惬意。两位身着白族服饰的妇女正在绿荫下忙碌着,为游客准备食材。女主人张丽英说,最受游客欢迎的菜基本都是当地的特色菜,比如冷菌炖土鸡,鲜香入味、滋补养生;腊肉炒鲜笋,香甜爽脆、回味无穷;白参蒸蛋,如豆腐般细腻,入口即化;凉拌树花青蛙皮,酸爽开胃、堪称野菜中的经典;金雀花酥和油炸乳扇,主打一个“脆”字,奶香四溢的乳扇再蘸上一点玫瑰花蜜,香甜酥脆,幸福感瞬间爆棚!俗话说,“靠山吃山”,当地村民就地取材,用勤劳和智慧将大自然的馈赠蜕变成了餐桌上的美食,也造就了当地独特的饮食文化,这是来自大山的味道,也是故乡的味道。


近年来,得益于鸡足山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越来越多的精品客栈、民宿在沙址村悄然兴起。沙址村积极引导挖掘文化资源,探索民宿+艺术、民宿+本土文化,留住乡愁,使特色化和差异化的旅游文化体验成为民宿产业的发展优势,目前,全村共有140多户农家乐、客栈、民宿经营户,有100多户从事旅游产品销售,旅游年收入达4200万元。


广西游客蔡女士说:“这里的民风比较淳朴,环境很整洁,非常适合旅居,在这里长期住一个月,我都愿意。”


每天闲暇之余,村里的文艺爱好者们就会聚在一起“吹拉弹唱”,目前,全村共有洞经古乐队、金花阿鹏艺术团、寺前村民间文艺队等60支文艺队伍。他们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家乡的热爱。
寺前村村民张丽英说:“我从小就喜欢山歌小调,喜欢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们用唱唱跳跳的方式,把我们的山歌小调传承下去。”


洗心桥上委婉动听的《朝山调》吸引了一大批游客驻足观看,大家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这美丽的瞬间。多元的白族文化为沙址村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白族霸王鞭、白族小调、山歌对唱、白族三道茶等让游客耳目一新,浓郁的民族文化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新活力,许多游客都是慕名而来,感受白族文化的魅力。


深圳游客陈先生说:“虽然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但是感觉他们在幸福的对歌。”



广东游客林女士说:“这里的白族同胞很热情很淳朴,我们到村里去,他们都会拿出各种水果、瓜果招待我们。这里的环境好、气候也好,所以我们到了夏天就到这里来旅居。”
图文/张镔 吴松江 自雨洁 李晓晴 周琴
编辑/李丹
责编/张玲
审核/朱晓天
终审/杨凤云 吴洪彪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