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客行宾川】(1)初行上川坝


二十日饭而行,犹寒甚而天复霁……又东半里,转北一里半,为山冈铺……北向十里,其西为宾居……又北三里,宾川州在东坡上,东倚大山,西临溪流,然去溪尚里许;其滨溪东岸者,曰大罗城……东北随流遵大坞直去者,由牛井街通浪沧卫道;西北从小坞逾岭者,由江果往鸡足道。余初由山冈铺北望,以为东界大山之北岭即鸡足,而川中之水当西转出澜沧江。至是始知宾川之流乃北出金沙江,所云浪沧卫而非澜沧江也;其东界大山,乃自梁王山北转,夹宾川之东而北抵金沙,非大脊也……从岭西行三里,稍北下,有溪自西而东,注于宾川大溪,架梁其上,覆以亭,是为江果村,在溪北岸,其流与火头基等。

         ——《徐霞客游记》

       梁王山上看宾川

徐霞客,是我国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学家、文学家、世界历史文化名人。明崇祯十一年(1638)至十二年(1639),徐霞客两次到宾川,先后途经宾川的乔甸、州城、宾居、牛井、炼洞、上沧、沙址等地后到达鸡足山。

明崇祯十一年(1638)腊月二十日,徐霞客从洱海卫城(今祥云县城附近)向宾川进发,途经梁王山、松子哨、关坡、响水到达宾川山岗铺,当晚在山岗铺住宿,第二天从山岗铺出发,途经宾居、东河头基、总府庄(今白庄帽)、大罗城、红帽村,夜宿于江果村(现为小江股)。第三天,由小江股出发,经牛井、炼洞到达鸡足山大觉寺,两天后移居悉檀寺,并将静闻和尚骨灰安葬在文笔峰下。留下《哭静闻僧侣》诗六首,并把静闻和尚刺血写成的《法华经》供奉在悉檀寺的藏经楼,了却挚友遗愿。

              上川坝州城


      宾川县融媒体中心精心策划,沿着徐霞客当年的足迹,推出“霞客行宾川”系列,让大家更深层次了解徐霞客,弘扬徐霞客精神,提升文化旅游品位,助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徐霞客与鸡足山

云南众多的山脉峰岭,都留下了徐霞客的足迹。与霞客有着最多、最深、最特别联系的要数鸡足山。鸡足山的文化不断积淀,日益丰富、深厚,徐霞客绝对是有着极为厚重的贡献。

                两度上山    逗留最久

在云南的前后两年中,徐霞客两度上鸡足山。

明崇祯十一年(1638)十二月二十二日,徐霞客到达鸡足山,次年正月二十二日,他离开鸡足山北上丽江,历时整整一月。时隔半年多,他游览考察滇西、滇西南后东返,于八月二十二日再次登上鸡足山。

霞客在鸡足山的时间前后达半年左右,至今保留有游记的超过五十天。这在他几十年旅游考察生涯所登名山中,已有记载的来说,历时最长。

                 极致考察     伟大杰作

徐霞客对于鸡足山,用心用力非同一般,山中的不少地方都留下了他两三次乃至四五次踏行察览的身影。这样的情形,在别处实不多见。

他有时取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观览同一景致,或者选择不同时段游历同一地方,也有时从若干方面考察同一地物,如此等等。山中众多大大小小的寺、庵、静室,他多次游访;绝顶、礼佛台、华首门、猢狲梯、罗汉壁、望台岭、珠帘翠壁、旃檀岭、玉龙瀑布、八功德水等著名景点,他一次次乘兴游览;还有许多峰峦涧壑,也都布满了他重叠的足迹。

鸡足山的总体形态、地貌特征、大小峰岭的分合走向、水流脉络、地界分野等,他都作了全面详细的考察,获得了关于鸡足山地理的较为准确的认识和把握,成为他后期地理考察的一个杰作。

              遍录碑碣     传承文化

碑碣是中国文化一种独特的载体。徐霞客对碑碣一向情有独钟,读碑、拓碑、录碑,在他数十年的旅游考察中随处可见。但要说数量之多,所费心血之大,就单个地理实体而言,鸡足山实为翘楚。

两上鸡足山的时日中,徐霞客“遍征山中故迹”,差不多抄录了在山中所见到的所有碑碣,与许多友人谈文论诗,吟咏应和,以独到的眼光点评赏鉴山中的不少匾额、楹联、崖壁石刻。如果说鸡足山游是徐霞客滇游的一篇华章,那么文化活动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是点睛之笔。

霞客鸡山录碑,是他个体文化性情、风范的彰显和释放。撇开个人的角度去看,它是一种厚重切实的文化传承与传播行为。他抄录的碑刻,于他本人和别人,有着这样那样的功用。而他抄录碑刻所体现出来的人文品格,尤其能感染、浸润人们的心灵。

              留修著作    福泽后世

为名山修志,是我国的一种文化传统,徐霞客之前的时代早已有之。霞客在云南的最后一段岁月,是在鸡足山上潜心撰修《鸡山志》。为鸡足山修志,是他“欲尽绘天下名山胜水为通志”这一文化追求的一次真正的实践。

霞客为修志所做的准备工作相当充分,他实地踏勘,细致、深入,而且全覆盖;与山中众多寺僧频繁交流,调查访问实沉、到位;着力搜寻、稽考相关文献和文物。案头编纂的时间,依《徐霞客游记》的第一位整理者季梦良所说,为崇祯十二年(1639)九月到次年正月,历时三个多月。

三个多月间,霞客伏案撰作。而这时病痛缠上了他,日夜搅扰他的身心。与病痛的抗争,凝成他修志工作中的一道道剪影。他在《滇游日记十三》中记述说,还在今保山、临沧一带时,他的头部、脸上和四肢,长了许多病变斑块,左耳和左足甚至不时出现蠕动的感觉。回鸡足山后,做过一些治疗。霞客的游记中没有告诉人们他的病情后来怎样了,但由他的东归反映出,他显然没能痊愈。

冬春易替时节,霞客修成《鸡山志》。它是开创之作,后世多次重修《鸡足山志》,体例、构架、基本内容等始终绕不过它。这部志书,是霞客植根于心的文化使命感的一个结晶,是他重叠的文化情结的一次了却。可惜它已失传,失传的原因和过程,无法清晰得知。今本《徐霞客游记》末尾,附载《鸡山志目》《鸡山志略一》《鸡山志略二》,据此尚能窥到它的一些情形。

徐霞客对于鸡足山的探索,对鸡足山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都发挥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具体体现了徐霞客的文人风骨、文化才情。

(稿件来源:学习强国:陈庆江《徐霞客壮游滇云》)

图文/ 杨宏毅 李文海

编辑/ 杨宏毅

责编/ 李丹

审稿/ 朱晓天

终审/ 杨凤云  吴洪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