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客行宾川】(2)金牛溢井


二十二日昧爽,由江果村饭,溯溪北岸西行。其溪从西峡中来,乃出于鸡山南支之外,五福之北者,洱海东山之流也……盘岭而北一里半,见岭北又开东西坞,有水从其中自西而东,注于宾川大溪,即从牛井街出者。此坞名牛井,有上下诸村,其水自鸡足峡中来,所谓盒子孔之下流也……又西一里过坞中村后,在坊曰“金牛溢井”,标胜也。土人指溪北冈头,有井在石穴间,云是昔年牛从井出处也。又西二里,复逾冈陟峡,盖其山皆自南突出,濒溪而止,溪东流潆之,一开而为炼洞,再开而为牛井,此其中突而界之者。

——《徐霞客游记》

宾川县城  王静红/摄

宾川县城金牛镇    吴斌袁/摄


       牛 井(今金牛)


牛井(金牛)镇地形似一朵蘑菇,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因“金牛溢井”的传说而得名。解放前称五星镇,1958年县城从州城迁至牛井街,牛井镇为县政府所在地,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02年撤牛井、太和两镇,设金牛镇。东有桑园河,西有大营河,溪水如带,数桥虹跨,祥宁线、凤太线、鸡足山旅游公路、大永高速交汇。据《雍正宾川州志》载:“金牛液井——在河祥庄内,俗传邪龙欲撼山塞河,潴川为源,化金牛形,负犁耙排山,大士制之,牛没入井,今其山形,若耕犁,川名牛井以此。”

徐霞客两次上鸡足山,经过牛井的线路两次都相同,而且都有记录。第一次记录较详,第二次记录较简,且内容与第一次大多相同,上文记载的是第一次记录,原文(见《徐霞客游记校注》第903-904页)。在这段游记中,徐霞客记录了牛井的地理位置,在炼洞河与大营河的交汇处。从这段记录中可看出在此牛井不只是指牛井街,还包括牛井街以西炼洞河岸到井头营一带的地区。

《徐霞客游记》载:“又西一里过坞中村后,在坊曰‘金牛溢井’,标胜也。土人指溪北冈头,有井在石穴间,云是昔年牛从井出处也。”《徐霞客游记》最早指出牛井(今金牛)地名的由来。

牛井(金牛)是宾川县县城所在地,城镇经济、建设发展较快,旅游设施相对完善。金牛镇(牛井)以县城为旅游集散中心,围绕金牛镇观光农业、侨乡风情和白羊村新石器遗址文化资源,规划建设侨乡文化旅游区、白羊村新石器遗址展示区、朱苦拉咖啡梦庄园、康庄制陶文化展示区,把中部环县城区域打造成集农业观光、侨乡民俗风情文化体验、制陶文化为一体的旅游区。

传说中的“金牛溢井”地

     小江股(江果村)

小江股是牛井地区的一个自然村,位于牛井街西南方。因村在金沙江水系之大营河上,明代该地与白塔为一条军事联络线分兵一股驻守于此,故名。《雍正宾川州志》记载村名曾为“干古”。徐霞客到鸡足山,两次都在小江股住宿。《徐霞客游记》中两次夜宿并记录到小江股。明崇祯十一年(1638)十二月二十一日,第一次住小江股时他在游记是这样记录的:“从岭西行三里,稍北下,有溪自西而东,注入宾川大溪,架梁其上,覆以亭,是为江果村,在溪北岸,其流与火头基等。时日甫下午,前向炼洞尚三十五里,中无托宿,遂止”(见《徐霞客鸡足山志校注》第903页)。这次是因前途无适当的栖身处而投宿。第二次住小江股的时间是明崇祯十二年(1639)八月二十一日,在这天的游记中徐霞客这样记到:“有水自西南来,有亭桥北跨之,是为干果桥。北有数家倚冈,余昔之所宿。而今亦宿之”(见《徐霞客游记校注》第1202页)。在游记中徐霞客将江股村记为江果村或干果村,疑为对地方口音的误辩而误记,实为现今的小江股。徐霞客在此地认真考察并详细记录了宾川山系、水系流向,并纠正了在州城山岗所作出的错误判断。

小江股位于城乡结合部,是游客经宾川上鸡足山的必经之路,现仅存部分古道,桥有遗迹,徐霞客的记述为如何保护开发小江股提供了重要历史依据。

     桑园河

宾川上世纪七十年代前的史志和相关资料,除《徐霞客游记》外,均没有关于桑园河的记录,关于现桑园河的记录都名为:纳溪河、纳六河、六溪河等。第一次记记载桑园河的是1980年,时值牛井横跨纳溪河的新桥竣工立碑以纪,碑上就刻了“桑园河”三个大字。从此,“桑园河”逐步替代了“纳溪河”。其名的由来应与徐霞客“合宾川溪北向桑园下金沙矣”有关。因此,出版于1997年8月的第1版《宾川县志》这样记载:“纳溪河原名纳六河,亦名六溪河,流经力角后名桑园河”。

徐霞客在游记中多次提到“宾川溪”“桑园”“川中之水”,指的都是宾川的母亲河——桑园河。他指出炼洞河、宾居河、大营河的水都汇入桑园河,最终流往东北注入金沙江,纠正了宾川溪西转汇入澜沧江的错误说法。

纳溪河(桑园河)从南到北纵贯宾川坝中间,至永胜县境注入金沙江。宾川县先后投资上亿元资金完成河道治理,在县城建成吉祥广场、阳光广场、徐霞客雕塑广场三个文化休闲广场。现在,徐霞客广场是县城居民休闲娱乐健身重要聚集地。

图文/ 杨宏毅 

编辑/ 杨宏毅

责编/ 李丹

审稿/ 朱晓天

终审/ 杨凤云  吴洪彪

参考资料/《霞客游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