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客行宾川】③ “炼法龙潭” 古井 炼师洞


  下图:航拍炼洞坝子   王静红/摄

有坊在坡,曰"广甸流芳"。又一里半,复过一村后,此亦炼洞最东南村也。又北二里,有村夹道,有公馆在村头东北俯溪,是为炼洞之中村……二里,越之而北,有坊曰"炼法龙潭",始知其地有蛰龙,有炼师,此炼洞所由名也。又北二里,村聚高悬,中有水一池,池西有亭覆井,即所谓龙潭也。深四五丈,大亦如之,不溢不涸,前濒于塘,土人浣于塘而汲于井。此鸡山外壑也,登山者至是,以为入山之始焉。

——(《徐霞客游记》校注第904页

炼洞坝子  杨宏毅/摄

上沧湿地温昌盛/摄


炼  洞

炼洞,与鸡足山景区毗邻,炼洞河流淌其间。相传,迦叶尊者赴鸡足山佛教圣地讲经传教,曾居福田庄白桥下一石洞内修炼。在洞门口石壁上书留一对联曰:“炼就金钢体,洞达万古春”,横额“炼法龙潭”。后人以上下联首字取村名“炼洞”。

徐霞客两次上鸡足山都途经炼洞,对炼洞的村子、自然景观和民俗都有记录。第一次为明崇祯十一年(1638)十二月二十二日,“盘峡而上,迤逦西北,再平而上,五里,越岭而复得坞。稍下一里半,有坊在坡,曰‘广甸流芳’。又一里半,复过一村后,此亦炼洞最东南村也。又北二里,有村夹道,有公馆在村头东北俯溪,是为炼洞之中村。其北二里,复上岭。二里,越之而北,有坊曰‘炼法龙潭’,始知其地有蛰龙,有炼师,此炼洞所由名也。又北二里,村聚高悬,中有水一池,池西有亭覆井,即所谓龙潭也。深四五丈,大亦如之,不溢不涸,前濒于塘,土人浣于塘而汲于井。此鸡山外壑也,登山者至是,以为入山之始焉”(见《徐霞客游记校注》第904页)。第二次为明崇祯十二年(1639)八月二十二日,“过‘广甸流芳’坊。又北一里,于是村庐相望,即炼洞境矣。南倚坡,北瞰坞,又二里,过公馆街,又北一里,过中谿庄。又北上冈一里,茅舍累累布冈头,是为炼洞街子。又北半里,过‘炼法龙潭’坊。又北里余,稍下,过一桥,有数家倚西山坞中,前有水一塘,其上有井,一小亭覆之,即龙潭也,不知炼法者为谁矣。村北有巨树一株,根曲而出土上五六尺,中空,巩而复倒入地中,其下可通人行。于是又西北二里,逾一坡,又西北一里余,过茶庵”(见《徐霞客游记校注》第1203页)。

 炼洞福田庄古建筑


将两次记录对比看,很多内容是相同,只是在叙述上有所不同。游记中提到的“广甸流芳”坊、“炼法龙潭”坊今已无迹可寻。炼洞仍保留原名,炼洞街还在原址,每周赶一次街子。龙潭和井仍保留着原样,只是覆盖井上的小亭不知废于何时,已不存在。龙潭旁的小村今名福田庄。茶庵不变,只是多了几户人家。

     福田庄古井


其间,徐霞客还记录了炼洞的迎亲及中溪庄的优质大米。“其村有亲迎者,鼓吹填街。余不顾而过,遂西北登岭。”“李中谿公(元阳)以年老,炼洞米食之易化,故置庄以供餐。”

如今,炼洞还保留有游记中龙潭、井和炼师洞的遗存,文化深厚、民风淳朴、古树阴翳,是度假休闲的好去处。


炼洞福田庄龙潭

航拍上沧古村    王静红/摄  


上 沧

上沧属鸡足山镇。因那里有“沧海”,村居沧海上游称上沧,居沧海下游称下沧。上沧村原属海东挖色,唐时为东河阳郡,大理国时为河东账的一部分,是一个积淀了千年历史文化的白族古村落,至今还保存着较为淳朴的古风古韵。

在上沧村的西北面,有一座高高的山峰,顶端形如奶嘴,俗称“奶尖山”。因水好、气候条件独特,自古就以酿造好酒闻名。“沧海”又称“上沧湖”,是宾川最大的自然湖泊,湖中盛产鲤鱼,其味鲜美,人称“沧鱼”。清《雍正宾川州志》有上沧湖的注记:“上沧湖,在州之西六十里。周可十里,濒河之田为清明洞、白荡坪,用水车逆灌而下,注为下沧三家村干古一带之田,计粮二百余石皆资以为利。”志中所载“胜览八景”中有“上沧渔艇”,盛赞其美:“上沧湖青山四壁,潴水澄清,天影浸波,更为湛碧。泛一叶渔舟,沿回坐钓,此身如在镜中!虽广不喻二十里,自觉烟波无际。”。明代大理名流曾学祖作诗一首《上沧湖》:“玉露催霜上蔽裘,问津何事赋悲秋。篱编成巷僧藏院,云起为山客倚楼。几处鱼竿烟水静,数声村杵夕阳留。卜居最惟幽人兴,萝月芦花纵小舟。”2014年,上沧村被列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明崇祯十二年(1639)八月二十一日,徐霞客到达小江股后对周围的山川走向作了考察,在游记中他这样记到:“干果(江股)北有一尖峰,东向而突,亭亭凌上,盖西南自鲁摆、海东之脊,分支东北上,为上、下仓、观音箐分界,下为炼洞、干果二溪中垂,亦鸡山东第一水口山也”(见《徐霞客游记校注》第1202页)。在这段游记中他记录了上沧和下沧,只是仓字少了三点水。

八月二十二日,徐霞客从小江股到鸡足山,过茶庵翻越五里坡,在下坡时看到:“有峡自西南来,其底水破峡东北出,即下仓海子水所由注牛井者,有亭桥跨之,是鸡山东第二水口山也。渡桥西,复北上坡。折而南,盘西峡而北一里余,循峡西北上,又里余,有哨当岭头,从此平行直南,乃下仓道”(见《徐霞客游记校注》第1203页)。在这段游记中,徐霞客不但记录了上、下沧,还记录了下沧海子。

      下沧村


上沧和下沧是属鸡足山镇的两个自然村,至今仍沿用古名,据《云南省宾川县地名志》记载:上沧村因“村居沧海上游,故名;”下沧村“因在沧海下游,故名”。由此可知“下沧海子”实为“沧海”又名“上沧湖”。徐霞客在游记中记录了上、下沧水的流向,也记录了下仓道的位置。

上沧是鸡足山旅游环线的重要节点,路边建有观景台,是观赏上沧古村落及上沧海湿地风景的最佳位置,宾川依托上沧海的自然生态优势及附近村落的特色人文,努力打造集度假休闲、科普教育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上沧海湿地公园。

图文/ 杨宏毅 资料来自《霞客游踪》

编辑/ 杨宏毅

责编/  张玲

审稿/ 朱晓天

终审/ 杨凤云  吴洪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