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客行宾川:⒁ 辗转铜佛殿 详记袈裟石

    【原文】又半里,矗崖东尽,石脊下垂,有寺倚其东,是为铜佛殿,今扁其门曰传灯寺,盖即绝顶东突,由猢狲梯下坠为此,再下即迦叶寺,而为西南支发脉者......寺北有石峰突踞峡中,有庵倚其上,是为袈裟石。余初不知其为袈裟石也,望之有异,遂不入铜佛殿而登此石。至则庵僧迎余坐石上。石纹离披作两叠痕,而上有圆孔。僧指其纹为迦叶袈裟,指其孔为迦叶卓锡之迹。即无遗迹,然其处回崖外绕,坠壑中盘,此石缀崖瞰壑,固自奇也。僧瀹米花为献,甚润枯肠。余时欲下放光、圣峰诸寺,而不能忘情于猢狲梯,遂循石右上。半里,升梯。梯乃自然石级,有叠磴痕可以衔趾,而痕间石芒齿齿,著足甚难。脊左瞰即华首矗崖之上,右瞰即袈裟坠壑之端,其齿齿之石,华首门乃垂而下,此梯乃错而上者,然质则同也。上半里,数折而梯尽,仍从峡上。问去顶迥绝,乃返步下梯,由铜佛殿北东下峡中。

    ——《徐霞客游记》

    【原文】......将抵糊狲梯,遇一人,乃悉檀僧令来候余者,以丽江有使来邀也。遂同下,共一里而至铜佛殿。余初拟宿此,以候者至,乃取行李......

   ——《徐霞客游记》

铜佛殿

     铜佛殿,明崇祯十一年(1638)十二月二十八日,徐霞客从金顶沿今后山游道到铜佛殿,游记中这样记录:“矗崖东尽,石脊下垂,有寺倚其东,是为铜佛殿,今扁其门曰传灯寺,盖即绝顶东突,由猢狲梯下坠为此,再下即迦叶寺,而为西南发脉者。寺东向,大路自下而来,抵寺前分两岐:由其北峡登寺后猢狲梯,为绝顶前门道,余昨从上所瞰者,由寺前循崖西转,过华首门,上束身峡,为绝顶后门道,余兹下所从来者”(《徐霞客游记校注》第914页)。从这段游记中可看出,当时铜佛殿也叫传灯寺。

铜佛殿,原名铜瓦殿、传灯寺。明正德年间(1506-1521),僧圆成与永胜知州高世懋创建,建寺时因所在位置山高风冽,严冬积雪,泥瓦易裂,为抵御风雪,保护殿堂建筑,于是冶铜为瓦覆盖屋顶,因此又名铜瓦殿。明万历年间(1573-1619),中丞唐时英修缮,后李元阳捐资扩建,并撰文立碑。现碑立于铜瓦殿大殿前。此后,虽无大的扩建,但历代都开展了保护性的维修。上世纪60年代被毁。1979年重建,建筑面积399平方米。2011年,金顶惟圣法师翻修扩建,现有大殿、五观堂和云水堂,大殿中供奉铜铸的“一佛二弟子”像。

大殿前方两边走廊上还立有两块古碑,左边是《鸡足山迦叶院记》,该碑为明万历戊寅年立,记载了鸡足山的来龙去脉,也讲述了铜瓦殿的历史;右边是《传灯寺常住碑记》,记录了明代铜瓦殿田产。

铜瓦殿地处危崖,庭院狭小,坐在殿堂的台阶上,就能赏千山秀色,观万壑松涛。

殿西华首门下,有两座小型实心密檐式方型砖塔。相传,小澄去南诏国中作法超度,回到华首门外旧庵,向两位僧人讨要食物,却被反唇相讥,小澄不言,走到华首门前,叩开石门进入。两个僧人急忙追去,石门已关闭,后悔不已大声哭泣,焚身门外。焚身处生柏两棵。后人又在焚身处的两株柏树前,建了两座塔,以纪念二僧。因双塔立于饮光迦叶入定的华首门外,后人便把它称为“饮光双塔”。

1984年4月,铜佛殿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之一。铜佛殿与饮光双塔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袈裟石

袈裟石位于铜瓦殿北石峰上,青色的石面被白色的纹络分隔成片,恰似僧人的袈裟,人称“袈裟石”。


传说,迦叶刚到鸡足山开辟道场时,受到山中诸神百般阻挠,多次逼迫迦叶离开鸡足山。然而,迦叶到鸡足山设道场,是秉承佛祖的旨意,岂能放弃?诸神见软的不行,就来硬的。有一天,诸神结集在一起,来找迦叶斗法。当时,迦叶刚从金顶下来,与诸神在寺旁的大青石边相遇,就指着身边的大青石说:“各位神仙,斗法伤和气,若真是要比个高低就这样办吧,我跏趺坐在这个大石头上,若能胜各位神仙,我披着的袈裟纹络就印入青石,若胜不过,青石则和原来一样。”诸神同意了迦叶的意见。于是,迦叶将手中的法杖轻轻插在大青石的一侧,整理一下袈裟走上大青石跏趺坐下,双手合十默诵经咒,诵毕起身请诸神看石。诸神定睛一看,全都惊呆了,袈裟的纹络清晰地印在大青石上,连领褶也一样不少,然后相互看了一眼,心服口服地走了。从此,相安无事。现在还能见到石上的小圆孔,就是当年迦叶卓锡的痕迹。李元阳在石上书刻了“迦叶遗迹”四个字,现还依稀可见。

明崇祯十一年(1638)十二月二十八日,徐霞客对袈裟石作了这样的记述:“余初不知其为袈裟石也,望之有异,遂不入铜佛殿而登此石。至则庵僧迎余坐石上。石纹离披作两叠痕,而上有圆孔。僧指其纹为迦叶袈裟,指其孔为迦叶卓锡之迹。即无遗迹,然其处回崖外绕,坠壑中盘,此石缀崖瞰壑,固自奇也。僧瀹米花为献,甚润枯肠。余时欲下放光、圣峰诸寺,而不能忘情于猢狲梯,遂循石右上。半里,升梯。梯乃自然石级,有叠磴痕可以衔趾,而痕间石芒齿齿,著足甚难。脊左瞰即华首矗崖之上,右瞰即袈裟坠壑之端,其齿齿之石,华首门乃垂而下,此梯乃错而上者,然质则同也。”(《徐霞客游记校注》第914页)。




图文/ 杨宏毅    

资料来自《霞客游踪》《游在宾川》

编辑/ 杨宏毅

责编/ 李 丹

审稿/ 朱晓天

终审/ 杨凤云  吴洪彪

协办:宾川县徐霞客研究会

鸡足山旅游投资公司营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