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的老李为我讲述本主苏兆民的故事。相传这位明万历二十年进士,曾任镇江知府正堂。明末乱世,纲纪崩摧,他坚守城池,护佑黎民。终因寡不敌众,城破流亡,与八位忠心部属辗转漂泊。行至萂中村古黄连树下,疲惫不堪的九人幸遇善良的白族李大妈。大妈毫不迟疑地将背篮中预备送往田间的午饭——新摘青蚕豆米做成的粑粑与解渴的茶水,悉数奉上。这一饭之恩如清泉,更让他们惊觉眼前这四面环山、田畴丰美、民风淳厚的坝子,正是梦寐的桃源。
苏兆民一行决意隐姓埋名,扎根于此。他们带领村民开垦湖田山地,兴修水利,传授农耕技艺。农闲时教习青年修文习武,保境安民。直至九人先后离世,村民感念深恩,集资立庙塑像,尊奉为村寨守护神“本主”。后在民间信俗中,经由“乩生”代天宣谕,苏兆民更被加封为“毓秀景帝”。这尊号里,深藏着百姓对他们良善治理的永恒纪念。
为铭记李大妈那雪中送炭的豆米粑粑,村民将每年农历三月廿七定为“豆米粑粑节”。彼时,村中豆田新绿,家家户户忙着采摘饱满豆荚,剥出青绿豆米煮熟成泥,掺入本地糯米面,巧手制成形态各异的粑粑。支锅起灶,用纯正的菜籽油慢火煎炸,金黄出锅。刚出锅的豆米粑粑甜脆香糯,入口温软即化。村民郑重将豆米粑粑与其他供品献于本主神前。袅袅香烟中,李大妈慈祥的面容与将士们感激的目光宛在,这唇齿间的香甜,已是穿越数百年的感恩信物。
而最盛大的庆典,莫过于每年正月纪念“毓秀景帝”诞辰的本主节。正月十二一大早,我们又来到萂中村,整个萂村坝子沉浸于节日的喧腾。清晨,圣谕坛、莲池会的信众洒扫庭除,家家高悬灯笼。白族金花们挥舞霸王鞭,英姿飒飒;舞龙队的小伙子束紧腰带,静待号令;斋奶们手持金铃法器,神情专注。午饭后,三声炮响震彻云霄,接本主队伍浩荡启程,锣鼓喧天,唢呐高亢,佛号悠扬,载歌载舞的人潮涌向本主庙。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