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境美”到“民心聚” 大营镇华侨社区“千万工程”实践绘就美丽团结新画卷


走进大营镇华侨社区民族团结文化广场,长春花次第绽放,月季花随风摇曳,居民们三三两两围坐在民族团结文化长廊下聊着家常,孩子们在洁净宽敞的广场上追逐嬉闹,欢声笑语不断。

“这里很漂亮,晚上很多人都会来这里,大家一起聊聊天、说说话,小孩子也喜欢来这里玩,感觉很舒畅。”大营镇华侨社区居民项亚玉笑着说道。

大营镇华侨社区是一个归侨侨眷与多民族聚居的社区,辖5个居民小组736户1865人,其中越南归侨730人、侨眷1080人,居住着汉、瑶、白等12个民族。近年来,大营镇华侨社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强化党建引领,聚焦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治理等重点任务创新实干,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样板,不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聚资源,惠民工程构筑幸福基石


社区立足群众需求,将补齐公共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短板作为首要任务。2024年以来,积极争取农业农村、住建、水利、民政等部门支持,因地制宜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居民住房改造、人饮工程项目、人居环境提升等民生工程,集中力量为群众办好可感可及的实事。

“以前居民从李大庄水库坝梗通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现在很多像这样的道路都修成了水泥路,路宽了、环境好了、产业兴了,居民日子也越过越红火。”据大营镇华侨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沈艳介绍,社区还于今年完成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百村(社区)示范创建行动’项目建设,实施了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成了民族团结文化长廊,有效提升乡村“颜值”,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一系列惠民工程的实施,既改善了乡村的“面子”,又夯实了乡村发展的“里子”。社区带领群众发展贡菜、柑桔、葡萄、无筋豆、释迦果等特色产业,鼓起群众“钱袋子”,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末的8000元增长到2024年末的23000元。


建制度,党群共治激活发展动能


在乡村建设中,社区始终贯彻“党建引领、党群共治”理念,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深化“党建指导员+支部书记+党员+群众”网格化治理模式,完善队规民约,建立垃圾清运、房前屋后“三包”、红黑榜等机制,党员带领群众开展“美丽庭院”“十星级文明户”创建,逐步形成“自己家园自己建自己管”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我们通过召开群众会完善队规民约,明确了移风易俗、环境治理等规定,把责任明确到每家每户,积极开展最美家庭、绿色家庭、清廉家庭等先进典型选树,调动居民参与管护的积极性,变‘袖手看’为‘主动干’,让社区更加整洁,乡风更加文明。”大营镇华侨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沈艳说道。


优服务,凝聚侨心构建和美社区


社区通过基础设施的“硬支撑”和公共服务的“软实力”同步发力,争取实施了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建成社区智慧化治理中心、青少年关爱服务“阳光驿站”等项目,有效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此外,总投资50万元的社区“老幼共托”幸福园、“苍洱托”社区托育点等项目即将建成并投入使用,进一步打通社区服务居民的“最后一公里”。

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聚焦理论宣传、志愿服务、文化传承、民族团结进步等主题,通过开展一月一活动、一周一学习,搭建起“社区文明实践共享空间”,积极构建“和和美美一家人”互嵌式社区。自2024年底建成“阳光驿站”以来,共聚焦“一老一小”开展文明关爱志愿服务活动20余场。2025年以来,社区党员共带领志愿者开展文化传承、免费义诊、义务理发、敬老爱老、爱心托管等志愿服务活动50余场,让文明温暖乡风吹遍侨乡。

如今的大营镇华侨社区,环境整洁,乡风文明,邻里和睦,“千万工程”实践推动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加速绘就。


图文/邓永凤 马晓燕 张冬鹏

编辑 责编/李丹

审核/朱晓天

终审/杨凤云  张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