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宾川县彩凤村成为红色记忆追寻地,这里是开国中将赵镕将军的故乡,如今其故居已变身为“赵镕将军纪念馆”,静静诉说着这位“军中好管家”用一生筑起“打不断的铁血粮道”的传奇。近日,记者走进纪念馆,重温那段烽火岁月里的后勤史诗。
在彩凤村,一栋古朴的民居静立于青石板路边,这里,是开国中将赵镕将军的出生地,如今已成为“赵镕将军纪念馆”。
1899年,大理宾川彩凤村的稻香中,诞生了一个农家孩子,那时的中国山河破碎,而谁曾想,这个叫赵镕的孩子,未来将用一生为万里疆场筑起一条“打不断的铁血粮道”。
年少时山河破碎、民生艰难,他却以非凡的毅力和信念走上革命道路。抗战烽火席卷华北,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赵镕任冀热察挺进军供给部部长,面对日军严密封锁,12架缝纫机,是他手中仅有的武器。
赵镕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也是我军优秀的后勤工作领导者和指挥员。
被服厂、制鞋厂、皮革厂、修械所……他像一粒火种,在废墟中点燃后勤网络,建立起一条打不垮的后勤生命线,敌后根据地的战士们,第一次穿上了自己造的棉衣与军鞋。
但更艰难的考验来了——如何让深山里的部队不饿肚子?赵镕将军的答案,写在冀中百姓的脊梁上!他创造“藏粮于民”:秋收的公粮,分散藏进千家万户,村村是粮站,户户是粮仓,日寇的刺刀,永远刺不破人民织就的“隐形天网”。
真实的历史远比言语更震撼——1939至1941年冬,一场震撼历史的运粮行动在黑夜中奔涌!62万民工、4940辆马车,如暗夜长龙穿越封锁沟。大车拉,小车推,人背肩扛——1900万斤粮食,是送给太行山的生命线!
赵镕将军虽不是冲锋在前的猛将,但却是在背后托起部队胜利的重要人物。
160位乡亲倒在路上,300多辆马车化为焦木……聂荣臻元帅含泪回忆:“这粮食,是用信念和血肉一截截‘铺’进深山的”!
解放战争炮声隆隆,已是华北军区兵站部政委的赵镕,再挑重担!平津战役中,他3次千里突击运粮,4000辆大车、3万民工昼夜疾驰,天津城下的红旗,浸染着后勤铁流的热血!1955年,中将肩章闪耀。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周恩来总理的赞誉响彻怀仁堂:“赵镕同志,顾全大局的好管家!”
如今,赵镕将军故居已被改建为纪念馆,系统展示其生平事迹和革命文物,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在这里感受历史、缅怀英烈。
彩凤村群众吴云晨VS妈妈国丽艳:“妈妈你来看,这件衣服上怎么有几个洞。哪里?真的有个洞,你看这里有两个洞,以前的赵镕将军你看多艰苦,衣服都破了他们都还在穿,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今天的生活对不对?”
金牛镇彩凤村委会彩凤村党支部书记、四组组长 杨海:“看了他的事迹,他个人勤俭节约,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先烈,是根正苗红的共产党员。”
赵镕将军纪念馆讲解员 张丽苹:“‘藏粮于民’不只是战术,更是一种信任,赵镕将军相信人民,人民也用生命支持他,军爱民、民爱军,军民一条心,这是真正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金牛镇基层党建办公室干部 孙慧敏:“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学习赵镕将军的品德,走好每一步路,同样也要遵循赵镕将军留给我们的廉洁吃苦在先、享乐在后的精神,并发扬下去。”
从彩凤村走到中南海,他的一生未离“粮草”二字,不是冲锋陷阵的猛将,却是用后勤保障托起胜利的脊梁。今日宾川的稻浪,仍回荡着将军的信念——人民,是山河永固最深的根基!这沉甸甸的丰收,便是对“军中管家”最好的告慰!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