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木下夜生金,大营镇“夜经济”点亮乡村新“夜”态

今日宾川
,赞18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夕阳的余晖洒在大营镇新栽的凤凰木上,泛起金色光芒。摊主们开始忙碌地支起摊位,一串串暖黄色的灯饰渐次亮起,食物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摊主的吆喝声、食客的谈笑声、孩子们的嬉闹声此起彼伏,不过半小时,这个曾经入夜便沉寂的小镇,已然变成一条流光溢彩的热闹夜市。

“现在镇上晚上比白天还热闹!”家住集镇中心的居民李女士笑着告诉记者,她正带着小孙女在步行街上散步,“以前晚上黑灯瞎火的,大家都不愿出门。现在路灯亮堂,路面干净,我们天天晚上都来逛一圈,尝尝小吃,买点新鲜水果。”

这种变化源于大营镇近年来打出的一套“组合拳”。为激活乡村“夜经济”,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大营镇从硬件提升和软件优化双向发力,让昔日的“空心镇”焕发出全新活力。

硬件提升,点亮乡村新夜色


大营镇的夜晚之变,始于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一年前,这里入夜后还是一片漆黑,村民夜间出行不便,更谈不上夜间消费。“以前晚上黑黢黢的,很少有人摆摊,街上连个人影都难见。”在集镇街头经营小超市的李先生告诉记者。

2023年起,大营镇累计投入470万余元实施集镇绿化美化亮化项目,新建污水管网2公里,安装及维修路灯206盏,栽种凤凰木、月季花等绿植240株,栽种清香木545.08平方米……彻底改变了大营镇的夜间面貌。

硬件设施的提升直接带动了夜间人流量的增长。“现在大营街每晚都很热闹,我们生意也比之前好做多了。”超市店主李先生笑着说道。

党群共治,守护乡村夜环境


环境变美了,如何保持成为新课题。大营镇积极推行“党群共治”模式,完善“门前三包”制度,党员带头开展“三清洁”、义务植树等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创建“绿美庭院”,调动沿街商户和群众参与集镇治理的积极性。

“现在每家商户都自觉维护门前环境,就像打理自己家一样。”在集镇开餐馆十余年的杨先生指着门口摆放整齐的分类垃圾桶说,“环境好了,客人愿意来,我们生意也红火。”

执法力量的下沉进一步筑牢了夜间安全屏障。大营镇通过在集镇重点区域安装治安探头,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整治、出租房清理整治、治安综合整治等行动,有效维护了夜间社会秩序。“现在街上干净整齐,感觉很安全。”带着孩子逛街的李女士说。

业态融合,激发乡村夜活力


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的提升,为业态丰富创造了条件。大营镇积极培育市场经营主体,加强招商引资,引入心连心百货超市、特色餐馆、旅馆等多元化经营主体,同时保留传统物资交流会等特色活动,形成新旧交融的独特夜经济生态。

2023年底新开业的心连心百货超市已成为当地居民夜间购物的重要场所,超市负责人王先生说:“选择在大营镇开店,正是看中了这里日益完善的配套设施和旺盛的人气。现在每晚客流量也越来越多。”

夜间经济的繁荣,也为附近居民在“家门口”就业提供便利,本地和外地摊主纷纷涌入。从南涧县来的小吃摊主李女士说:“这里管理规范,环境好,一晚上能卖出五十多碗油粉。”来自大营街本地的摊主王友品的生意同样红火:“晚上来摆摊,既不耽误白天下地干活,还能多份收入,每天丝瓜尖、小青菜等蔬菜每样都能卖出四、五十斤,自家做的玉米粑粑五笼都不够卖。”00后青年郭焯辉也开心地说道:“趁暑假在家置办了餐车卖卷饼,赚点零花钱,还能帮家里减轻点负担。”

文化赋能,提升乡村夜品位


每晚八点,集镇中心的小广场上准时响起音乐声。辛苦劳作一天的居民和外来务工者们跳起广场舞,孩子们追逐嬉戏,欢笑声、音乐声交织成乡村夜晚交响曲。

大营镇还定期举办传统物资交流会、送戏下乡、广场舞比赛、非遗展示展演等活动,让夜经济既有烟火气,更有文化味。8月下旬举办的“戏曲进乡村·文化进万家”惠民演出活动吸引了300余名观众到场,“看到了很多精彩的节目,我们老百姓也有展示的舞台,很开心。”大营街居民李文峰意犹未尽地说道。

凤凰木下,灯火璀璨。大营镇的夜晚不再寂静无声,而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夜经济的蓬勃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也点亮了乡村振兴的新“夜”态。盏盏灯火照亮的不只是街道,更是老百姓通往美好生活的新道路,映射出乡村振兴的崭新图景。

图文/邓永凤

编辑 责编/李丹

审核/朱晓天

终审/杨凤云  张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