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号称“瘟神”,是人和哺乳动物感染血吸虫所得的一种疾病。
血吸虫病可引起肝脾肿大、肝硬化、腹水,严重者可致肝昏迷、消化道大出血、乃至死亡。俗称血吸虫病可影响“五生”,即危害生命、影响生育、影响生长、影响生产、影响生活。
感染血吸虫的人或哺乳动物由粪便排出血吸虫卵,虫卵在水中孵出毛蚴并侵入钉螺体内,发育成熟后从钉螺体内释放出血吸虫尾蚴进入水体,遇人或哺乳动物接触水时即主动钻入皮肤(最快只需10秒),从而感染人或哺乳动物。
有钉螺孳生、并可能释放出血吸虫尾蚴的水体称疫水。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的江、湖、河、塘水,以及有钉螺孳生的沟、渠、田等环境的水体均有可能是疫水。
人们在有钉螺孳生的江、湖、河、沟、渠、塘、水田等环境从事生产、生活或戏水玩乐接触疫水时就会感染血吸虫,在这些环境活动的哺乳动物也可感染血吸虫。
感染血吸虫后1小时至2天内接触疫水部位皮肤可出现刺痛痒感觉,继而出现丘疹和搔痒。反复感染者常奇痒难忍,有时出现风疹块。丘疹和搔痒持续1~5天后可自行消退。
感染血吸虫1~5天可有咳嗽,反复感染者肺部症状较严重。感染1个月后可出现发热、肝区压痛、肝脾肿大、腹痛、腹泻等急性血吸虫病症状(最早2周可出现急性症状)。
慢性血吸虫病可有肝脾肿大、慢性腹泻等。妇女感染血吸虫后可发生不育、孕妇可发生流产等。
晚期血吸虫病可有肝脾肿大、腹水、呼吸困难、上消化道出血、下肢水肿、腹痛、腹泻、便秘等,重流行区可见血吸虫病侏儒。
钉螺是一种水陆两栖的淡水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没有钉螺则血吸虫病不能流行(传播)。
早期诊断并按医嘱服用特效药治疗可以治愈,治愈后应不再接触疫水,否则仍可感染。
预防血吸虫病最好的办法是不接触疫水,如因生产不可避免要接触疫水时,可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 穿戴长筒胶靴、橡胶手套等;
■ 应做到不随地大小便、不施用新鲜粪便、不到有螺区戏水、不在有螺区放牧;
■ 主动学习血吸虫防治知识,赴血吸虫病流行区工作、学习、旅游等需提前了解前往地区血吸虫病疫情,带好防护用具;
■ 如见血防警示牌则应避免进入高危区;
■ 如遇血防人员劝导则应服从配合;
■ 积极宣传血吸虫病防治知识,主动配合血防部门查治工作。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